魏文斌:与黑暗交锋的光明使者
跟诊专家:医院眼科主任 魏文斌
跟诊记者:李倩
周二上午,刚走进医院东区眼科特需门诊,记者就发现有一个诊室的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些慕名而来的患者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同一个人,为他们带来光明和健康的使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魏文斌。
“魏大夫我特别感谢您!我们一家子都是您的病人,我的嫂子、儿媳妇、我丈夫的侄媳妇都是您给治好的,来找您看病,我心里踏实!”一位患者见到魏文斌就如是说。
三十多年来,魏文斌一直在光与暗之间“修炼”,在眼底这个领域,他不屈不挠地向着技术高峰攀登:带领眼科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眼内肿瘤局部切除和局部放射治疗,打破了每逢眼恶性肿瘤必摘眼球的传统;首次系统的进行了治疗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手术;勇敢地闯进了眼底手术禁区——以微米为计量单位的“黄斑区”……
眼底杂症,联动诊断
“向左看,向上看,好,向下,右一点……”
出诊中的魏文斌一边耐心地指导病人配合检查动作,一边透过裂隙灯显微镜“光刀”照射眼睛形成的光学切面观察眼睛各部位的健康状况,有时还要切换“设备”,在头上戴一个间接检眼镜,拿着非球面双凹的物镜来进一步查看眼底结构……主攻眼底疾病的魏文斌每次出诊都要重复上百次这样的动作,每一次都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照相机,眼底就相当于负责感光成像的底片。眼底出了问题,患者将面临失明的危险。因此,魏文斌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为他们的病情做出正确诊断,提高复杂眼底疾病的治愈率。
安徽的郎冬梅剖腹产生完孩子后眼睛突然就看不见了,打了几针激素视力有所回升但总体还是看不清,眼睛上老觉得有黑点,医院都没有明确的诊断结果,一家人焦急万分。
魏文斌用裂隙灯及眼底镜仔细地检查了郎冬梅的眼睛,又询问了她孕期的血压情况以及现在孩子的月份,结合各项检查报告,得出了初步的诊断结果:“可能是妊娠期血压太高了,血压高到出现了子痫,尿蛋白三个‘加号’了,你这眼睛就出现了缺血,缺血以后黄斑有病变,脉络膜也出现了小问题,不算严重。”
“大夫我会不会失明啊?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吃药吗?用不用做手术啊?”郎冬梅紧张地将一连串疑问抛向了魏文斌。
“你这可不是做手术的病啊,可别瞎想着做手术,不会导致失明的,别紧张,你现在还算恢复得好的呢!现在就是最差的结果了,已经在慢慢恢复了,你先上楼做个造影我们确认一下检验结果。”魏文斌一边向病人解释病情一边舒缓她的紧张情绪。
一个多小时候后郎冬梅的造影结果出来了,验证了魏文斌的初步判断。郎冬梅夫妇一扫进门时的愁容,高兴得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
魏文斌告诉记者,眼睛是高血压最重要的靶器官之一,因为眼睛是一个血运特别丰富的器官,视功能的维持需要靠全身的血液营养,因此高血压可能会引起眼睛的并发症,比如说眼底血管堵塞、动脉栓塞、静脉栓塞、视神经缺血等等,进而影响眼底的血管,造成突然失明。郎冬梅就属于孕期高血压引起的暂时性失明。
除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也可能造成失明。因此在跟诊过程中,记者总是听到魏文斌询问患者血压、血脂、糖尿病等相关情况,排查眼底病病因。
不仅可以通过联动身体各个器官查到眼疾的病因,而且,眼疾也是反映身体疾病的一个重要渠道,魏文斌在诊治中能抓住这些蛛丝马迹,为患者及时发现病情。
今天来复诊的张先生向记者说起他的病情时就既后怕又庆幸,他先前因眼睛肿瘤来就诊时,魏文斌怀疑不是单纯的眼部肿瘤,让其做身体检查以寻找病源,结果发现居然是胸腺肿瘤转移到了眼睛上。临床中胸腺肿瘤非常难发现,张先生来看眼睛结果非常幸运地查到了胸腺肿瘤,随之及时做了切除,避免了病情的恶化。这既是碰巧,也是魏文斌在诊断过程中仔细排查病因的必然结果。
开创脉黑瘤局切保住眼球
57岁的唐彩华今天在丈夫的陪伴下来到医院就诊,之前她在家乡已经做过一次脉络膜黑色素瘤切除手术,然而效果并不好,虽然切掉了一部分肿瘤但是并未切除干净,现在眼睛还出现了视网膜脱落的问题。
“在老家,大夫说我这瘤再做手术就得把眼球摘掉了,我不想摘,听朋友介绍说来您这儿做手术或许还能有希望保住眼睛。”唐彩华带着期待对魏文斌说。对于许多患者而言,摘眼球就意味着永远的缺失,这种治疗方式太过残酷,着实难以接受。幸运的是,魏文斌查看各项指标与检查报告后,认为唐彩华的眼睛可以再施行局切手术,虽然视力不一定能显著提升,但可以保住眼球,这个结果让唐彩华觉得赶再远的路都是值得的。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一种眼内恶性肿瘤。它不仅会让人失去光明,而且严重威胁人的生命,让人在黑暗中等待死神的来临。
“10多年前,在国内眼科界治疗这种肿瘤,由于缺乏局部放射技术和局部手术,除了摘除眼球别无选择。”魏文斌的学生刘月明向记者介绍。
从年开始,魏文斌潜心研究,翻阅了大量资料,结合国内外最新技术开始尝试进行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术,成功首创了脉络膜黑色素肿瘤的局部切除方法,让许多患者得以保住了眼球,成为了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权威。
刚刚上大二的女孩刘洁,发现自己左眼看东西有闪光的感觉,后来看东西开始变形,视力下降。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建议眼球摘除。
刘洁的母亲李琳为她四处求医,直到找到魏文斌。“他仔细询问了病史、检查完眼睛后,让孩子先出去等一下,让我留下来。我的心立即沉下来了,孩子似乎难逃厄运了!万万没想到,魏主任跟我说的是另外一番话:孩子左眼视力还有0.6,肿瘤的体积也不算大,我会尝试各种办法,争取保住孩子的眼睛!”李琳说,当时我就像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疯了一样跑出诊室,抱住女儿告诉她“你有救了”!
不久刘洁住上了院,并进行了近距离放射手术。手术很成功,刘洁保住了眼球。
与其他主攻肿瘤的医生不同,魏文斌不仅有对付肿瘤的技术,而且还有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修复眼球、修复视网膜的基本功,两相结合,他不但可以把患者眼内的肿瘤切除还可以把眼球修复好。
与魏文斌同科室的张风医生则告诉记者,事实上这种眼内恶性肿瘤局切属于高风险手术,医院这种手术事前需要做高风险备案,魏文斌的高风险备案记录就非常多。
“由于眼部手术技术难度较高,风险较大,一些患者对于手术结果的期望值较高,因此医生需要承担的风险也高,年轻的医生承受不了这样的风险,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当问及为什么没有完全把这样的手术交给年轻医生做时,魏文斌这样回答。
攻克“脉络膜上腔出血”难关
除了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眼内肿瘤局部切除和局部放射治疗外,魏文斌还首次设计并实施治疗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手术。
年,他还是住院医生。一位家住北京东高地的老太太来看病。老太太双眼白内障,右眼医院做手术中出现并发症,失去了视力,所以左眼的手医院来做。魏文斌担任老太太的主治医师,然而在手术将要结束的时候出现了爆发性的脉络膜上腔出血,老太太的左眼最后仅存微薄的视力。
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这种并发症是眼科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当时在国内外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手术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通常会摘除眼球。
魏文斌说,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他,反而在他沮丧的时候还来鼓励他。“由于手术失败了,心里一直很内疚。就一直想着这件事,琢磨这件事情,想克服它,想用心去攻破它。”老太太成为魏文斌心中难以忘怀的隐痛。
在法国进修时,魏文斌观摩的法国医学教授在白内障手术中发生了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魏文斌如获至宝般地仔细观察着法国专家的处理过程。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后,前房消失而且眼压很高,法国医生会对无前房进行处理,细心的魏文斌也发现,从巩膜切口中流出来的不是他想象中的血凝块,而是像酱油一样的血液。他把这些步骤和现象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之后马上进行研究,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弄清了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设计了一整套手术方案。回国后,他将自己苦心孤诣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些临床尝试,并把现在的玻璃体手术技术融合进去,效果很好。
年,在全国中青年眼科学术大会上,他第一次把自己治疗脉络膜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研究结果向全国同行汇报,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受到眼科前辈们的肯定,那次会议评出了五个一等奖,他获得的是五个第一里的第一。
“作为一名医生,除了手术本身的成就感,也需要来自患者的激励。就像东高地的老太太那样,病人用他们的痛苦,使我们对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病人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医生应该对病人有更多的回报。”魏文斌这样对记者说道。
真心实意为患者着想
眼底疾病非常复杂,因此眼底疾病的确诊,除了医生使用裂隙灯和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外,通常还需要通过一些更先进的仪器进行影像检查,这期间就会有一个过程。每当魏文斌跟患者说,“你再上楼拍个片(或者是抽个血,做个核磁共振等)几天以后取了结果再来找我”的时候,患者第一反应都是面露难色地问魏文斌,“那还需要挂号吗?”
是的,找魏文斌看病的人实在太多了,能挂上一次魏文斌的号着实不容易,因此每当他让患者拿了结果再来找他的时候,患者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白驳风专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