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的抗肿瘤作用与食管癌

文章来源:视网膜劈裂(症)   发布时间:2021-9-3 12:22:35   点击数:
 

赵钦,杨志勇,庄则豪

福建医院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属于类固醇衍生物。维生素D的许多生物学功能都是通过其受体介导调节靶基因转录来实现的。已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可降低多种肿瘤的发生率,并能改善某些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及结局。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不仅能调节体内钙磷代谢,而且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浸润与转移以及抑制炎症等方式来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食管癌患病风险与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不同研究中维生素D与食管癌患病风险相关性的显著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及食管癌的分型、分化等组织学特征有关。相关体外及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维生素D能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另有学者发现,食管癌患者中维生素D受体高表达者结局较好,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食管癌相关。本文主要就维生素D及其受体的结构、功能和抗肿瘤作用机制以及其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通讯作者:庄则豪,zhuang

yeah.net

原文参见:肿瘤代谢与营养.;4(3):-.

  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全球食管癌的年新发病例近45.6万、死亡病例达40.0万。食管癌包括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两种病理类型,年发病率分别为0.7/10万和5.2/10万,两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生差异明显。食管癌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疾病晚期,尽管可以采用术前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但结局仍然很差,5年总生存率不到10%。探讨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对改善食管癌的结局有着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维生素D不足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有研究表明,高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率和(或)死亡率呈负相关,并能改善某些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及结局。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不仅能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和维持血钙浓度,而且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浸润与转移等方式来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综述了维生素D及其受体的结构、功能、抗肿瘤作用机制以及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维生素D的代谢及作用

  1.1 维生素D的来源与转化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属于类固醇衍生物,包括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维生素D2存在于植物中,而人体内的维生素D大部分通过自身合成而来(占90%),在紫外线作用下,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成维生素D3。来源于日照或饮食的维生素D必须在体内经两次羟化作用才能发挥生物效应。进入血液的维生素D主要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在肝脏25-羟化酶的催化下,维生素D被羟化生成25-羟维生素D。25-羟维生素D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的储存形式及循环形式,其半衰期较长,血中浓度较稳定,是人体维生素D含量最常用的监测指标。25-羟维生素D在肾脏1α-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具有活性的1,25羟维生素D,继而与靶细胞中的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1.2 维生素D受体的结构、功能

  VDR为亲核蛋白,属于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VDR分为膜受体(mVDR)和核受体(nVDR)两大类,mVDR主要参与钙、磷代谢,nVDR本质上是一种配体依赖的核转录因子,与维生素D3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节结构基因的表达,在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VDR几乎分布在人体的所有组织中,包括消化道、骨和肾。维生素D的许多生物学功能都是通过VDR介导调节靶基因转录来实现的。当游离的1α,25-羟维生素D3进入细胞后被转移至核内,与VDR结合并使VDR发生磷酸化,从而导致VDR构象的改变,再与类视黄醇X受体结合形成异质二聚体,该异质二聚体可促使VDR与靶基因启动子区的维生素D反应元件(VDRE)结合,进而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活性。

  2 维生素D抗肿瘤机制

  大量研究证实,1α,25-二羟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主要通过依赖VDR途径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见图1。

图1 1α,25-二羟维生素D3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重要信号通路

注:1α,25(OH)2D3(1α,25-二羟维生素D3);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型激酶);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ARG(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PI3K(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RB(视网膜母细胞瘤);TCF4(转录因子4);TGFIR(转化生长因子I受体);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VDR(维生素D受体)

  2.1 抑制细胞增殖

  1α,25-羟维生素D3与VDR结合后增加细胞周期蛋白依赖型抑制因子p21和p27的表达,同时也可抑制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降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型激酶(CDK)活性,并可抑制细胞周期蛋白-CDK复合物的连续磷酸化,还可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的转录,增加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的表达,减少转录因子E2F的释放,进而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VDR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结合蛋白-3(BP-3)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增加IGFBP-3的表达,并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与其受体结合,降低IGF的活性,阻断了IGF-1和IGF-2的促有丝分裂作用,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同时,VDR能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抑制TGF-β结合蛋白的表达,减少了TGF-β的降解,故1α,25-羟维生素D3和VDR可通过激活TGF-β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此外,尚可通过调控细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通路以及抑制原癌基因MYC表达等途径,抑制细胞增殖。

  2.2 诱导细胞分化

  活性维生素D使一些恶性肿瘤改变其恶性表型、降低其恶性生物学行为,转化为较正常及成熟的表型,表明1α,25-羟维生素D3具有诱导细胞分化的作用。

  1α,25-羟维生素D3可调节多种与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见图1。活性维生素D可诱导VDR竞争性结合β-联蛋白,抑制了转录因子4(TCF4)与β-联蛋白的结合,减少了TCF4-β-联蛋白转录复合物的形成,进而抑制了β-联蛋白对靶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另外,可通过上调E-钙黏着蛋白的表达,抑制β-联蛋白核积聚,间接影响其功能。1α,25-羟维生素D3和VDR还可影响Wnt信号通路其他因子的表达,包括对抑制Wnt激活因子DKK-4以及对激活Wnt拮抗因子DKK-1等;此外,还可调控PI3K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增加蛋白激酶C的表达和N末端激酶的表达,进而诱导细胞分化。

  2.3 促进细胞凋亡

  1α,25-羟维生素D3和VDR可通过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的表达或诱导促凋亡蛋白BAX、BAK和BAD的表达,发挥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1α,25-羟维生素D3和VDR还可通过激活胱天蛋白酶效应分子(如胱天蛋白酶-3、4、6和8)诱导细胞凋亡,其中胱天蛋白酶-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诱导物;磷酸酶基因(PTEN)是一种抑癌基因,能抑制Akt信号通路的抗凋亡作用,而VDR可通过上调PTEN的表达发挥促进细胞凋亡作用;此外,1α,25-羟维生素D3和VDR还可诱导其他促凋亡因子的表达,发挥促进细胞凋亡作用,如G0/G1开关基因2(G0S2)、促凋亡蛋白-3(DAP-3)、程序性细胞死亡4(PDCD4)、Fas相关的死亡结构域(FADD)样凋亡调节因子等。总之,1α,25-羟维生素D3和VDR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因细胞类型不同而各异。

  2.4 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1α,25-羟维生素D3和VDR可通过抑制乏氧诱导因子-1(HIF-1)及其靶基因,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E-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转录活性,下调VEGF相关蛋白的表达,上调抗血管生成因子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mRNA水平以及干扰血管生成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的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微血管形成;Wnt/β-联蛋白信号通路可通过抑制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对上皮-间质转化(EMT)诱导物Snail1的磷酸化作用,增加了Snail1的稳定性,而VDR可抑制Wnt/β-联蛋白信号通路,促进了GSK-3β对Snail1的磷酸化作用,加快了Snail1的出核与降解,减少了Snail1对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增加了E-钙黏着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了EMT和肿瘤细胞转移;此外,1α,25-羟维生素D3和VDR还可通过抑制ZEB1和Vimentin等EMT相关转录因子的活性,抑制EMT的发生,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

  2.5 抑制炎症

  1α,25-羟维生素D3通过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IL-1β,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对Wnt信号通路的激活,同时通过上调NAD依赖型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的表达和下调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调节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代谢,而前列腺素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3 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维生素D摄入不足与肿瘤的危险性相关,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可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包括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等。然而,食管癌患病风险与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一项纳入例爱尔兰食管腺癌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膳食中维生素D高摄入量者食管腺癌的患病风险较低摄入者更高,维生素D摄入量与食管腺癌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Chen等一项随访5.25年的前瞻研究发现,高浓度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男性食管鳞癌患病风险增加有关,风险比为1.77(95%置信区间:1.16~2.70,P=0.),而与女性患者的患病风险无关(风险比:1.06,95%置信区间:0.71~1.59,P=0.70)。然而,有研究发现增加平均年太阳光照射水平可降低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的死亡率。Giovannucci等的前瞻队列研究表明,高维生素D摄入可降低食管癌风险;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研究也显示,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阳光中紫外线B照射呈负相关,增加维生素D可能改善食管癌的结局。此外,尚有研究报道,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与食管癌的发生无关。不同研究中维生素D与食管癌患病风险相关性的显著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及食管癌的分型、分化等组织学特征有关,维生素D在食管腺癌及食管鳞癌中的作用机制是否不同目前尚不明确。另外,上述异质性明显的研究结果均来自现有的流行病学数据,而   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可影响包括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临床结局。尽管高水平的维生素D可显著改善某些肿瘤患者的生存,但目前有关维生素D与食管癌患者结局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仍较少。Mimori发现,食管癌组织中VDR的表达低于正常食管组织,与VDR高表达者相比,低表达的食管癌患者结局更差,表现为肿瘤的浸润和侵袭能力、淋巴结转移、血行扩散能力增加,提示VDR表达抑制可能在食管癌的进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上调VDR基因表达具有改善食管癌结局的潜在可能。另一方面,相关体外及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维生素D能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诱导细胞凋亡。然而,现有的相关实验室在体内及体外研究主要都集中于观察维生素D对食管鳞癌的作用,尚缺乏有关食管腺癌的研究。

  遗传学研究发现,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与VDR基因特定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存在相关性,而VDR基因的多态性可影响VDR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从而影响VDR基因发挥其生理作用。目前有关VDR基因多态性在食管癌中作用的研究仍较少。有学者发现VDR基因的多态性与食管癌相关,Tt、tt基因型降低食管癌的易感性。然而,一项纳入例爱尔兰食管腺癌患者病例对照研究发现,VDR基因多态性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4 展望

  随着维生素D与食管癌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已证实,维生素D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为维生素D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关于维生素D的抗肿瘤作用,目前更多的是在动物和细胞水平的研究,主要是验证流行病学观察的结果,尚缺乏主动干预的临床应用资料。关于维生素D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仍需进一步研究来证实维生素D在食管癌中的抗肿瘤作用。由于高钙血症等不良反应的存在,目前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维生素D疗法何时开始,最适剂量、最大安全范围、持续时间等。

参考文献

ArnoldM,SoerjomataramI,FerlayJ,etal.Globalincidenceofoesophagealcancerbyhistologicalsubtypein.Gut.;64(3):-.

GrantWB,PeirisAN.DifferencesinvitaminDstatusmayaccountforunexplaineddisparitiesincancersurvivalratesbetweenAfricanandwhiteAmericans.Dermatoendocrinol.;4(2):85-94.

FeldmanD,KrishnanAV,SwamiS,etal.TheroleofvitaminDinreducingcancerriskandprogression.NatRevCancer.;14(5):-.

DeebKK,TrumpDL,JohnsonCS.VitaminDsignallingpathwaysincancer:potentialforanticancertherapeutics.NatRevCancer.;7(9):-.

KongsbakM,vonEssenMR,BodingL,etal.VitaminDupregulatesthevitaminDreceptorbyprotectingitfromproteasomaldegradationinhumanCD4+Tcells.PlosOne.;9(5):e.

CanaveseM,SantoL,RajeN.Cyclindependentkinasesincancer:potentialfortherapeuticintervention.CancerBiolTher.;13(7):-.

MalinenM,RyynanenJ,HeinaniemiM,etal.Cyclicalregulationoftheinsulin-likegrowthfactorbindingprotein3geneinresponseto1alpha,25-dihydroxyvitaminD3.NucleicAcidsRes.;39(2):-.

ProiettiS,CucinaA,DAnselmiF,etal.MelatoninandvitaminD3synergisticallydown-regulateAktandMDM2leadingtoTGFβ-1-dependentgrowthinhibitionofbreastcancercells.JPinealRes.;50(2):-.

GocekE,StudzinskiGP.VitaminDanddifferentiationincancer.CritRevClinLabSci.;46(4):-.

MeyerMB,GoetschPD,PikeJW.VDR/RXRandTCF4/β-catenincistromesincoloniccellsofcolorectaltumororigin:impactonc-FOSandc-MYCgeneexpression.MolEndocrinol.;26(1):37-51.

Takahashi-YanagaF,KahnM.Targetingwntsignaling:canwesafelyeradicatecancerstemcells?ClinCancerRes.;16(12):-.

ChiangKC,YehCN,ChenMF,etal.HepatocellularcarcinomaandvitaminD:areview.JGastroenterolHepatol.;26(11):-.

DuanWR,GarnerDS,WilliamsSD,etal.Comparisonofimmunohistochemistryforactivatedcaspase-3andcleavedcytokeratin18withtheTUNELmethodforquantificationofapoptosisinhistologicalsectionsofPC-3subcutaneousxenografts.JPathol.;(2):-.

PanL,MatloobAF,DuJ,etal.VitaminDstimulatesapoptosisingastriccancercellsinsynergywithtrichostatinA/sodiumbutyrateinducedand5-aza-2-deoxycytidine-inducedPTENupregulation.FEBSJ.;(4):-.

BaoBY,YaoJ,LeeYF.1alpha,25-dihydroxyvitaminD3suppressesinterleukin-8-mediatedprostatecancercellangiogenesis.Carcinogenesis.;27(9):-.

TongZT,CaiMY,WangXG,etal.EZH2supportsnasopharyngealcarcinomacellaggressivenessbyformingaco-repressor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hubb.com/yfzl/10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