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忘了拿眼镜,开会(上课)一脸懵,怎么办?在线等……
很简单,拿一张纸,用笔尖在纸上戳2个小洞(直径1毫米左右),相距6.5厘米左右(男式)或6厘米左右(女式),也就是两个瞳孔的距离。从这两个小洞看东西就好了,亲测效果挺好。如果你有兴趣把小洞周围涂黑,效果更好。
本人在距黑板1.5米的地方不戴眼镜正好能看清楚,用了这个纸眼镜后,在3米远处看得很清楚,4.5米处清晰度能接受。大概就是下面这两张图的效果。
看到字,但看不清什么字。戴上之后,效果没得说!我们来看看这个纸眼镜的真容。
估计是史上最便宜、最难看的“眼镜”!图中两个红点处就是那两个小洞的位置。小洞附近涂黑,可以减少杂光干扰,看东西清楚不少。如果你的**心够大,当然也可以弄成下面这样。
这个熊猫眼,呵呵~有点想试试了吧?其实只要一张纸、一支笔,20秒就能做出来。
试了试,竟然真的可以是吧?如果你只是学会这么个小玩意,那就太亏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就能看清楚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看看,为什么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东西。
回忆一下初二物理上的眼睛的光路图。正常的眼睛是这样的,物体上的一点发出的光,在视网膜上也会聚成一点,看物体是清楚的。
这是初中物理课本上的图。近视眼不戴眼镜,看远处的物体时,光线就在视网膜前面会聚,而视网膜上就得到一片模糊的光斑。戴上近视眼镜的作用,就是让光线推后到正好在视网膜上会聚。大概是下面这样的效果。
这是初中物理课本上的图。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时,光线到了视网膜还没有会聚成一点,结果也是在视网膜上得到一个模糊的光斑。这就要戴上老花镜,让光线提前到视网上会聚。大概的过程是这样的:
这是初中物理课本上的图。通过刚才的几个图,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眼睛看清楚物体的标志——物体上的一个点发出的光,在视网膜上还能会聚成一个点。如果不能,那就是模糊。我们看一个更好理解模糊的光路图。
没有纸片,视物模糊。上面这张图中,A和B是物体上的两点,成像在视网膜前的A和B点,而在视网上形成的是A1和B1两个光斑。由于这两个光斑有较大的混合区,所以人感觉看东西模糊。下面我们来看看有纸片的效果。
有了纸片,清楚一些。上面这纸图模拟了1毫米直径的小孔的效果。此时物体上的A和B点成像的位置仍然没有改变,还是在视网膜前面的A和B,但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光斑A2和B2比没有纸片时小了,两者的混合区消失了。也就是说,此时人感觉到看东西清楚了一些。当然只要A和B离得够近,光斑总会有混合区,但有纸片总会使混合区变小。
上面两张图解释的是近视眼的情况,远视眼也和这个类似。所以呢,这个“眼镜”可是近视、远视通用的哦!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小孔要1毫米左右大小。
正常情况下,人眼睛的瞳孔大小在2毫米到4毫米的样子。重要的是,瞳孔的大小主要由光线强弱决定,自己很难控制。你可以试一下,使劲眯一下眼,原来看不清的东西就变得清楚一些了。这个就是主动缩小的瞳孔的效果,可惜这样的效果不能长时间维持。而我们的纸片上的1毫米直径的小孔,就相当于强制把瞳孔缩小成1毫米了。
可是孔也不能太小,因为孔越小进的光线越少,会导致视野太暗,还是看不清楚。
要是想再学点东西,你再往下看。
f值越大,光圈越小哦。喜欢摄影的同学都知道,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可是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幸运的是,你只要前面光路图中的“晶状体等”换成“镜头”,把“视网膜”换成“胶片”或者其它感光元件,那就是在描述相机。没有纸片时,相当于大光圈的情况——进光量大,但远处的景物成像模糊,景深小;有纸片时,小孔就是个小光圈——进光量小,光斑弥散范围小,远处的景物成像清楚,景深大。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