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角膜是一种非炎症性、慢性、进展性、角膜局部扩张性疾病。表现为局限性角膜圆锥样突起,伴突起区角膜基质变薄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一般青春期前后发病,视力进行性的下降,初时能以近视镜片矫正,后因不规则散光而需配戴接触镜来增加视力。
其典型特征为角膜中央或旁中央锥形扩张,圆锥可大可小,为圆形或卵圆形。角膜基质变薄区在圆锥的顶端最明显,圆锥突起可导致严重的不规则散光和高度近视,视力严重下降。
临床上较常按疾病的进展程度分类如下:
早期:发病缓慢,表现为近视度数不断加深,患者需要频繁更换眼镜,没有明显的其他自觉症状。
中期:角膜前突、进行性角膜变薄导致角膜形状不规则,患者出现视力明显下降、单眼复视、暗影、畏光以及眩光等不适。
晚期:角膜前弹力层破坏,渐层基质瘢痕形成,视力严重下降,框架眼镜矫正不理想。
水肿期:在某些诱因下可能发生后弹力层破裂,房水进入角膜基质,角膜出现急性水肿和进一步前突,基质纤维层出现断裂,称急性圆锥角膜。数周后开始,角膜水肿逐渐消退,遗留全角膜瘢痕。
由于圆锥角膜早期诊断较困难。最有效的方法为角膜地形图检查。其他还有Placido盘、角膜曲率计、视网膜检影等。
治疗上,早期可通过硬性角膜接触镜RGP矫正视力,但是RGP不能阻止病情发展。当圆锥角膜晚期,由于前弹力层的破坏,导致角膜上皮的水肿、混浊,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经过数周后,角膜水肿经过瘢痕修复,此时患者不能够通过佩戴RGP来提高视力,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