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新愿景新防范新治疗

文章来源:视网膜劈裂(症)   发布时间:2018-5-9 16:16:06   点击数:
 编者按

正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隆重举行的欧洲视网膜专家协会第17届视网膜大会(EURETINA),不仅常见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等,还了近视方面的问题,开办了近视专题研讨会,其主题为预防和治疗日益严峻的近视问题。其中,来自日本杏林大学的A.Hirakata讲述了: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国际眼科时讯》为您整理呈现此次大会的最新观点。

发病机制及病因

目前研究发现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玻璃体后牵拉、视网膜前膜(ERM)牵拉、视网膜内界膜(ILM)牵拉以及视网膜前界膜向前的牵拉力,联合后巩膜葡萄肿共同作用而形成。

有关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病因主要有:视网膜萎缩,视网膜水肿所引起的牵拉,眼轴拉长,玻璃体皮质或ILM切向牵拉,后巩膜葡萄肿牵拉。

此外,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OCT检查结果亦呈不同的表现形式。

手术治疗

年AJO发表了一项长期高度近视黄斑劈裂foveoschisis随访调查。此次随访调查中,采集了23位患者29只眼,所有样本平均屈光度为-14.4D,眼轴平均长度为31.2mm,平均随访时间为31.3个月,且随访期间视力无明显变化。此项研究表明视力下降或者发生黄斑裂孔(MH)的危险因素包括存在易发生水肿的解剖结构和黄斑中心凹脱离。

年BMC发表了有关SPONTANEOUS进展,研究发现玻璃体手术的一些并发症,比如说因手术操作技术问题,譬如ILM移植术。手术治疗的优势有可以提高视力并预防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发生,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手术风险和并发症,譬如黄斑孔、RRD、复发性黄斑病变和视网膜损伤。此外,可以通过OCT检查确定有无手术指征。

年Ratina发表了一项有关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玻璃体手术远期并发症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年AmJOphthalmol发表了一篇有关近视黄斑劈裂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全层MH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这些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内界膜剥除术。该项研究中42只眼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远期随访调查中发现有8只眼(19.0%)发展成MH。此外,研究发现玻切术前内界膜或者外界膜连接缺陷也是MH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

年Ratina发表文章: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玻璃体切割术后MHRD。此项报道中研究了只眼,这些样本只做了玻璃体切割术而未做内界膜剥除术,其中7只眼(5.3%)术后发展成MHRD,该研究表明术前黄斑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危险因素。

其他最新研究还包括: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缩短术,不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减少近视黄斑劈裂和MHRD的发生率,而且可以缩短眼轴长度;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加固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眼部解剖结构并提高视力,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局限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与仅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患者相比,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后巩膜加固术的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劈裂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改善。

结论

1、OCT可以有效评估近视所引起的黄斑劈裂程度和性质;

2、胶质细胞增生或者视网膜色素上皮样增生可能与后玻璃体收缩或者内界膜相关的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有关。

3、玻璃体后界膜分离术或许可以预防MHRD的发生发展。

4、OCT检查跟踪病情进展以及视力检查都可以为近视所起的黄斑变性提供手术指征证据。

5、内界膜剥离或许对预防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复发有一定作用。

6、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有黄斑裂孔形成。内界膜剥离术后黄斑裂孔的发生率大约为10-20%。

7、手术治疗技术包括内界膜剥离术,内界膜瓣翻转术,巩膜缩短术或者黄斑加固术,目前并没有定论表明哪种手术方式预后效果更好。

总之,对于高度近视黄斑手术治疗应掌握好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权衡利弊,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如复发、RRD、MD及视网膜损伤等,从而提高患者视力,防止MHRD的发生。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颠疯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hubb.com/jbby/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