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传,代代创新

文章来源:视网膜劈裂(症)   发布时间:2025/6/23 15:23:24   点击数: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www.txbyjgh.com/axhd/m/2084.html

自从年研制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以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握历了几代的变化。

第一代(一)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体系确立时代,器件采用其空电子管。提出程序存贮方式,采用二进制码,考虑自动运算控制方式,发明变址寄存器,研制各种存贮器,确立程序设计概念等一系列计算机技术基础。

第二代(~)由年发明年全面使用的晶体管计算机。它确立输入输出控制时代,器件采用半导体晶体管。内存储器主要采用磁芯,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盘,输入和输出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价格大幅下降。在程序设计发明,研制出了一些通用的算法和语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FORTRAN语言,操作系统的雏形开始形成。

第三代(~70年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使用范围更广,尤其是一些小型计算机在程序设计技术方面形成了三个独立的系统:操作系统、编译系统和应用程序,总称为软件;操作系统中“多道程序”和“分时系统”等概念的提出,结合计算机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使用远程计算机。

第四代(70年代开始)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硬设备和软设备融合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使计算机向着微型化和巨型化方向发展。所利用的是标准的集成电路技术,只是强调机器在拮构,体制、计算技术的高度利用和程序设计技巧方面有所变化。

第五代(80年代开始)智能计算机。它能模拟人类视神经控制系扰,称为“视感控器”或“空间电路计算机”。结构与功能和现有计算机概念完全不同,具有模拟——数字混合的机能,本身具有学习机理,能模仿人的视神经电路网工作。

第六代生物计算机。研究人员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能容纳巨量信息,其存储量相当于半导体芯片的数百万倍。一个蛋白质分子就是存储体,而且阻抗低、能耗小、发热量极低。基于此,利用蛋白质分子制造出基因芯片,研制生物计算机(也称分子计算机、基因计算机),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hubb.com/ystl/1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