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注意这个病,要高度重视丨健康总动

文章来源:视网膜劈裂(症)   发布时间:2025/3/24 15:17:06   点击数: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www.bdfzkyy.com/
    

当前高度近视的发病率

呈逐年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到年

全球将有约10亿人口患有高度近视

而我国是高度近视的高发国家

不仅如此

高度近视的患病率趋于年轻化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7岁前高度近视人群占比0.2%

16—18岁高度近视占比升高至15.1%

本期嘉宾

复旦大医院玻璃视网膜学组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邬海翔

关于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指屈光度数达到或超过-6.00d(即度)的近视状态,可进一步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

单纯性高度近视主要表现为成年后近视度数趋于稳定,不伴有严重眼底病变,最佳矫正视力(bcva)接近正常;而病理性高度近视成年后近视度数仍不断增加,可能伴随进行性视网膜病变,导致视觉功能受损。

为何会出现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一些家族性高度近视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

此外,环境因素如近视发病年龄早、近距离用眼负荷过大、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户外活动减少、高强度的学习压力等,也会增加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

近视应该如何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呢?

针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和遗传风险的人群,应早期开展基因遗传筛查,实现高度近视预防关口前移、临床早筛早诊,降低高度近视发病率。

高度近视的进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而且与年龄段和生活习惯有关,我们可以针对近视的各阶段特征,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

近视前期防控管理重点在于延缓近视发生,低中度近视期防控管理重点则在于控制近视进展速度。

建议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例如持续保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严格控制近距离工作总量,减少单次近距离工作持续时间等。

坚持科学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增加户外运动,并定期门诊检查视力状态。

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

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包括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地图样萎缩及漆裂纹,视网膜出血及cnv、fuchs斑,黄斑劈裂、黄斑裂孔,玻璃体液化和周边视网膜变性及裂孔,视网膜脱离等。其中,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东亚国家主要的致盲原因。

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患者发生眼底病变的概率小于25%。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眼底病变的概率和年龄、性别以及眼轴长度有关,年龄越大、眼轴越长,越容易发生眼底病变。同样条件下,女性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眼底病变的概率高于男性。此外,需注意眼底改变不等于眼底病变,例如豹纹状眼底是一种高度近视特征性的眼底改变,它是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变薄而透见脉络膜大血管,眼底外观形似豹纹,尚不属于眼底病变。

建议高度近视患者健康用眼,避免剧烈、冲击性运动,如跳水、蹦极等,防止或减少眼部碰撞。警惕眼底病的早期表现,遇到“飞蚊症”、眼前黑影飘动、闪光感、视物变形或视力下降时,必须尽快就医。充分认识眼底病筛查的重要性,即使没有出现上述症状,高度近视患者也应坚持定期的眼底筛查,建议每6个月检查1次。一旦发现病变,尽早治疗。

这些检查很重要!

常规检查包括屈光度、眼压、眼轴及角膜曲率、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必要时可增加视觉电生理、视野、血管造影及3d-mri或b超等检查。严密监测眼轴或屈光度增加对眼底及视功能的影响。必要时进行遗传筛查,鉴别诊断高度近视与遗传眼病,评估遗传眼病发病风险,防止延误其他眼病最佳治疗时期。

记者:汪婷婷

编辑:张淑琳(见习)

初审:赵若楠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hubb.com/ystl/14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