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和应用进展飞速,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化疗或靶向治疗的获益人群,并进行治疗后评估和优化治疗,推动了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可以说基因的研究开启了肿瘤靶向治疗的大门,在许多患者身上起到了不可思议的效果:肿瘤被控制、缩小、从新获得手术机会,然而靶向治疗并非对所有人都有那么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
传统化疗药
药物一直是人类治愈疾病的常规手段,但长期以来药物对于突变的肿瘤细胞缺乏有效手段,最早研发出来针对肿瘤细胞的药物其实是细胞毒性药物,针对肿瘤细胞长得快、分裂多的特点,对其进行攻击。人们从实践中筛选出了目前最常用的几种化疗药物,这些,化疗药对于生长旺盛的细胞杀伤作用最强,在杀死快速生长的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我们体内原来就长得很快的一些细胞,比如胃肠道细胞、头发中的毛囊细胞、和造血细胞等。因此传统细胞毒化疗药物化疗后最常见的就是呕吐、腹泻、掉头发、贫血、抵抗力低下等。
靶向化疗药
所谓的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肿瘤突变的基因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选择性地破坏这些带有突变基因的肿瘤细胞,导致其特异性死亡,而不破坏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传统的化疗药可以比喻为“不分敌我的炸药”,对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都有杀伤作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分子靶向药物则可以比喻为“区分敌我的导弹”,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针对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不断研发和临床广泛应用,使得更多的肿瘤患者的治疗模式已经转换成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治疗模式,在家服用药物既可以有效控制癌,甚至带癌生存,最终不因癌症而死亡。
靶向药物效果虽然好,但并非人人都有效因为不同患者突变的基因有差异,对张三有效的同一种药对李四可能就完全不起作用,为什么?因为他们体内突变的基因不同,因此用药前应该通过基因检测,对药物的预期疗效做一个评估。
能否使用靶向治疗药物先做基因检测
靶向治疗之所以称为靶向,就是因为这类分子靶向药物在研发设计时是针对肿瘤细胞某些突变的基因,对这个突变的基因进行“识别性的破坏”,理论上只有带这些突变基因的肿瘤细胞才能被杀死。
一种靶向药物一般只针对一种常见的突变基因,但并非所有肿瘤患者就都是这个基因突变了,不同肿瘤、不同患者突变的基因不同,因而,靶向药物可以伤张三身上的肿瘤细胞避免误伤人体正常的组织细胞,而李四用了却没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肿瘤靶向药物种类繁多,所以,在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前首先进行针对相应的基因状态的检测尤为重要,否则有可能无效。比如:服用EGFR-TKI靶向药物服用,有EGFR基因敏感突变者其有效率较没有这个基因突变者疗效要高十几倍。
通过相关基因检测后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才能使得有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个体化救治,而对于没有靶向药物设计针对基因突变的患者则避免陪绑治疗或过度治疗。
而患者若不分自己是不是适合这种靶向药物,就光听说好就用靶向药物治疗则更是盲目,可能运气好有效病情被控制了,也可能无效或者效果差,结果病情还是一样进展,这种做法显然不是理性的。
虽然肿瘤治疗还有很长路要走:耐药、基因再突变。但目前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做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再选择哪一种化疗药物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从而实现个体化有效治疗。
肿瘤用药为什么离不开基因检测?
因为一种靶向药物一般只针对一种常见的基因变异,不同癌症、不同患者的基因变异都有可能不同。所以已经确诊癌症,并且准备使用靶向治疗的患者,在选择靶向药物前,进行针对相应的基因状态的检测尤为重要,否则药物就有可能无效。在进行靶向治疗时,也应该按照医嘱适时检测基因变异状态,看是否出现耐药基因变异,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靶向治疗方案。
随着基因分子水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癌症细胞信号通路被发现,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通路中的特定基因的扩增、突变、表达状态与靶向、化疗药物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检测这些通路中特定基因的扩增、突变、表达情况,能帮助肿瘤医生判断患者的用药效果,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用药不当贻误治疗时机。
分子遗传学专家寄语:重视药物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危害,肿瘤患者我们一定要做基因检测。
药物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危害约90%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用到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但是用药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患者因为药物的副反应造成身体更加的不适,延误治疗。以群体数据为依据,其实存在个体差异,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应着重考虑同一肿瘤的基因差异,从而做到精准治疗(肿瘤的精准治疗涉及早期筛查、精准诊断、用药监测、疗效监测等多个方面)的目的。据悉,已故苹果公司的CEO史蒂芬、乔布斯在患胰腺癌时,曾花费10万美金做肿瘤基因检测,并因此创造胰腺癌患者生存期超过八年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