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11月9-10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已圆满落幕。你是否因未能与会,错失学习视网膜领域的前沿进展而扼腕不已呢?别急,惟视眼科有幸邀请大会主席、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医院集团总院长唐仕波教授为我们分享大会上的最新研究突破与进展,一起来学习吧!
大会三大热点:
眼底病发病机制、干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
唐仕波教授讲到,此次会议邀请到国内以及国际上眼底领域顶尖专家教授为我们带来各自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大会的热点体现在眼底病发病机制、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方面。
首先,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上,以杨雄里院士和苏国辉院士为代表的基础研究科学家对视网膜疾病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例如杨院士发现一种物质Orexin-A对光感受、瞳孔反射的影响,有望解决视觉功能的成像机理。苏院士的报告则探讨了视觉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临床上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光疗法治疗和改善,这与光参与的睫状神经通路有关。
其次,在疾病治疗以及临床前期研究中,干细胞的研究无疑是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干细胞技术成功分离并培养人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用以研究病变的以及健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疾病的影响,甚至移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到人视网膜组织中观察其治疗价值。
再有,就是基因治疗方面的进展。目前国际上针对基因治疗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研究。本次会议上,来自美国弗洛里达的Davis教授分别从技术操作、效果方面探讨了基因手术治疗黄斑变性的研究成果。
亮点一变废为宝!尿液也能用来治病在此次会议上,唐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其团队关于诱导尿液细胞向视网膜组织细胞分化的研究成果:其团队通过对尿液中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分化,采用潜能干细胞技术诱导成诱导型多潜能性干细胞,并成功建立了来自于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网膜劈裂患者的细胞系。
唐教授表示,正常情况下尿液是排出体外的,研究团队尝试探索在尿液排出之后能不能有所作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废物利用”。同时,从尿液汇总收集脱落的上皮细胞从而避免有创的取材。
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诱导和分化多潜能干细胞成功建立了视网膜类器官组织,其结构包括视网膜感光细胞、双极细胞、müller细胞等,并能完整构建体外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无论是细胞系还是类器官的研究,将能够为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探索、药物的筛选和基因干细胞治疗提供自体细胞或类器官模型,从而避免了基因干细胞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细胞来源问题等。
唐教授提到,目前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疾病机制及个性化治疗研究提供了基础,所在团队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网膜劈裂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也希望该技术成果能扩展应用到其他眼底病的研究中。
亮点二首份国人眼底病变大数据发布会上,爱尔眼科重磅发布《爱尔眼科中国国人眼底病变状况大数据报告》,唐教授谈到,此项研究得益于爱尔集团建立的“爱眼e站”平台,把眼科的保健和检查放置于社区卫生站等基层医疗机构,从中抽取了一部分真实世界的患者资料,主要集中于对眼底疾病的分析。《爱尔眼科中国国人眼底病变状况大数据报告》正是依托爱尔眼科自主开发的目邻远程智能阅片系统,历时1年通过人工智能+远程阅片,共为人次进行了眼底阅片。
分析结果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呢?
在入选的人中,眼底异常数为,异常率为18.32%。
而在61-70岁人群中,异常率增至21.39%,在70岁以上人群中,异常率更是高达25.61%。也就是说,每五位61-70岁的人群中,就有超过一位的眼底病变患者,而在每四位70岁以上人群中就有一位眼底病变患者。
是否意味着眼科人工智能已经成熟?
爱尔眼科发布的首份国人眼底病变大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眼科疾病筛查中的巨大价值。但目前的人工智能应用是否已经成熟了呢?
唐仕波教授表示,人工智能进军眼科一直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目前所了解到的是这项技术在眼科中应用越来越成熟,所推出的产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甚至美国已批准人工智能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器材上市。人工智能的优势不仅能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初步疾病筛查,如果将人工智能筛查分布或引进到基层乡镇社区去,对全面了解广大国人的眼底病变情况并通过现有的医疗条件帮助患者解决病痛也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在相当长的阶段内人工智能并不能成为最终的诊断方法。眼底病的诊断还是要靠专家或有经验的眼底医生做出判断。随着深度学习等新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的准确率、特异性提高将能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前期筛查工作,让更多的眼底病患者得到救治。
后记在此次会议上,各国眼底病专家为我们带来眼底病研究的新进展,尤其是在发病机制、基因干细胞治疗上有突破性进展,为疾病的诊治带来新的可能。人工智能的应用在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期待新技术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光明。
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单位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