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液化的玻璃体经视网膜裂孔进入神经上皮视网膜下,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引起。
病因与发病机制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发生两大要素:①视网膜裂孔形成;②玻璃体牵拉与液化。裂孔形成因素有视网膜变性萎缩、玻璃体后脱离及牵拉。视网膜变性多位于视网膜周边部,可形成裂孔的最常见变性为格子样变性,还有蜗牛迹样变性、囊样变性、视网膜劈裂等,变性的视网膜可形成较小的萎缩圆孔,如无玻璃体牵拉可不引起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的液化与后脱离对附着部位视网膜的反复牵拉,易形成马蹄形裂孔,常伴有一个与牵拉玻璃体粘连的翘起瓣。眼球钝挫伤后,由于玻璃体的牵拉易形成锯齿缘离断。伴有玻璃体牵拉的裂孔形成后,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
老年人、高度近视、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眼外伤等易发生RRD。
临床表现
①发病初期有眼前漂浮物,闪光感及幕样黑影遮挡(与RD区对应),并逐渐变大。RD累及黄斑时视力明显减退。②眼底检查见脱离的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脱离范围可由局限性脱离至视网膜全脱离。大范围的视网膜脱离区呈波浪状起伏不平。严重者,视网膜表面增殖,可见固定皱褶。③散瞳后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仔细检查,大多数裂孔可以找到,必要时可在巩膜压迫下检查,利于寻找赤道之前的远周边裂孔。裂孔最多见于上象限,其次为鼻上、下象限。裂孔在脱离视网膜灰白色背景下呈红色。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或慢性下方RD眼视网膜裂孔不易发现。先天性脉络膜缺损患眼裂孔多在缺损区边缘。
治疗
原则是手术封闭裂孔。要点是术前査清所有裂孔,并进行准确定位。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视力预后取决于黄斑是否脱离及脱离的时间长短,黄斑未脱离及脱离时间短(1周)者,视力预后良好。
梦想
激情
实干
lD:BigvisionAI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