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协和眼科资讯
脉络膜痣为一种较常见的眼底肿瘤,通常表现为脉络膜层的一片扁平色素样改变,可与上覆的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改变及视网膜下液相伴发生。对于其厚度的测量,通常采用超声波的方法。随着眼科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增强深部成像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DI-OCT)的出现使我们对病变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对伴有脉络膜痣的患者,EDI-OCT扫描发现一个特征性的改变:后部巩膜弓,这一弯曲被看作是脉络膜痣下巩膜组织的局限性凹陷,而非巩膜外延伸。那么这一发现对脉络膜痣的诊断有何帮助,又有何因素参与其中呢?
图1:脉络膜痣伴或不伴有后巩膜弓的EDI-OCT图像比较:A:一个无色素性脉络膜痣(上图),EDI-OCT扫描显示高反射信号的病变损害与巩膜轮廓保持一致(黄线处);B:同样是一个无色素性脉络膜痣,其EDI-OCT图像可见后巩膜弓形态(黄线处)。
本研究采用了回顾性研究分析,选取了年6月-年7医院的名伴有脉络膜痣的患者,通过EDI-OCT的扫描检查,选取伴有后巩膜弓的17名患者的17只眼(约占全部患者的5%),患者的年龄在36-75岁之间(平均年龄58岁)。同时完善患者的眼部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眼底自发荧光成像、红外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眼部超声以及EDI-OCT检查。
图2:黄斑部微小色素痣(A),在常规超声检查中表现为轻微增厚(B),在EDI-OCT检查中可见不均匀的信号改变,表现为后巩膜弓(C)。
通过对检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研究者发现:后巩膜弓多出现在邻近视盘或视盘小凹的脉络膜痣中,并且脉络膜痣多表现为混合色素性或伴有周围光晕。
在观察的患者中,后巩膜弓的平均厚度为μm,而这一测量是超声所无法完成的。应用超声测量的脉络膜痣的平均厚度为1.59mm,而应用EDI-OCT检查得出的平均厚度仅为0.68mm。研究者的这一发现,让我们对于肿瘤厚度的评估又有了新的方式。
由于研究发现后巩膜弓多出现在伴有周围光晕的脉络膜痣患者中,因此部分研究者猜测光晕的产生是否为痣周围细胞的免疫反应所致,若果真如此,那么后巩膜弓的产生便有可能为此炎症反应所致。至于后巩膜弓是因何产生,它的出现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正文所有图片均来自原文)
原文
PosteriorScleralBowingWithChoroidalNevusonEnhanced-DepthImaging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JAMAOphthalmol.PublishedonlineAugust13,.doi:10./jamaophthalmol..
点评
脉络膜痣常见于白人(4.1%),是华人的倍(0.04%)。其典型的OCT特点是外层脉络膜轻度隆起,压迫脉络膜毛细血管内陷,可以色素变动,其上的视网膜劈裂,伴有视网膜下液和玻璃膜疣。本文作者使用EDI-OCT中发现脉络膜痣的巩膜床呈“后弓”形,回顾分析此类患者仅“5%”,大致处在一个可忽略的水平。可是“巩膜后弓”意义还很重要:1)EDI-OCT测量脉络膜痣厚度竟然远低于B超测量值!如果加上该后弓的高度才接近一些;2)后弓的产生可能是脉络膜痣长期压迫巩膜炎症的结果;3)“后巩膜弓”可能用来鉴别脉络膜痣和其他脉络膜肿瘤如脉络膜骨瘤,血管瘤以及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转移癌,淋巴瘤等。
脉络膜痣在华人中少见,巩膜的“后弓”就更为稀少了,可是EDI-OCT技术普及了,你还能用它发现些啥?
——闵寒毅
编译:李斯白排版:李冰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与高视远望公司联袂举办“第五届海德堡眼底摄影大师赛”正式开锣!
所有眼科医生、技术人员、学生均可参与。
大奖等你拿!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白癜风反复发作怎么办白癜风复发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