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件事,我都一直没专门写文来说,但前两天回复留言,有朋友提到了个问题,我觉得和前几件事虽然看起来不一样,但其实归根结底是一样的,所以我还是把这几个内容整理整理,写篇文章简单说说我自己的观点吧。
第一件事:
清华大学的刘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想让自己家的孩子成为普通人,不想去跟别人争这争那。
第二件事:
上个周末,北京有个叫“创新能力活动”的数学杯赛考试。考前很多家长问我如何备考,想问问有没有什么考好的捷径。
第三件事:
在我之前一篇写佩奇每日安排的文章下,有家长留言,问有没有能够快乐学钢琴的方法。
虽然三件事看似没有联系,但其实都反应出,在很多家长的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快快乐乐,轻轻松松的搞定学习这件事。
就我经验而言,先说结论:
只要家长对孩子有目标,那无论学什么内容,都是苦差事,可能有好的学习方法,但想轻松快乐的完成目标,除非目标太低,否则不可能做到。
比如就以数学举例。
可否快乐学数学呢?可以的。那就是完全看孩子的天赋。天赋是90分的水平,那就能考个90分的水平,当然,这还是得在孩子平时学习习惯不错,上课认真听讲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孩子完全依赖课上的吸收,课下不做复习,仅靠课上学的内容去参加考试。不做复习,应该算的上“轻松快乐”了吧。
这样的孩子,我见过很多,有高中的同学,也有北大大学的同学,也教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但,对于他们,我都会感到很惋惜。惋惜的原因在于,有些人的天赋真的是不低,因为课外的奥数课程,上课能听懂70%,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水平了。而他们的水平比这要高。但就是因为回去之后过分的“轻松快乐”,导致成绩不如很多天赋不如自己的同学。如果他们但凡多努努力,也将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或者其实哪门学科都算上),要想获得进步,都要有一个“被虐”的过程。而我们的大脑,在这个“被虐”的过程中,才会得到相应的成长。这个“被虐”,可以是主动去思考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也可以是重复去做自己没有掌握的题目,也可以是受一些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如果大脑不去“被虐”,那就无法成长,那就只能是天赋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拿上个周末北京刚刚结束的奥数考试来说,这个考试是北京市面上难度最大的考试,也是知名度、专业度、含金量等多方面最高的考试。但即便就是这个考试,有很多孩子,天赋一般,中等偏上(就是校内难度没问题的那种),为了这个考试,能准备半年之多。高思导引可以刷2-3遍,能够弄会每一道题(也有可能是背下来的)。近五年真题更是能如数家珍,比很多老师都熟悉。这样的同学,不拿一等奖,真是天理不容。
所以同样是拿一等奖,有的孩子就是“轻松”拿到,有的孩子就是“费劲”拿到。我们不应只看到“轻松”的部分,就梦想自家孩子也能轻松拿到。如果我们给孩子所定的目标超过了他现在的天赋上限,那么,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要付出努力才行。
其实不仅学数学如此,学习也是如此,弹琴、画画、跳舞,甚至游戏,都是如此。
有的人玩游戏,就真的是作为放松,就图个爽(所以才有了很多氪金的网游手游)。但有的人玩游戏,会查攻略,会看视频,力图玩到顶尖。游戏的职业电竞玩家,虽然一开始都是因为兴趣走上的这条路,但走到顶尖地位,都不是“轻松”的。
其实我对于佩奇的态度也是如此,之前在《终于搞定了佩奇学习安排》一文中简单写了一下目前佩奇每天的安排,很多朋友也给出了宝贵意见。说起来,我对佩奇其实没有什么短期目标,但长期目标确实希望佩奇以后能跟随爸爸的脚步进入北大,虽然知道很难达成,但通过努力学习,考一所不错的大学,这个目标是不变的。所以在数学、语文、英语、弹琴等多方面也都对她有些要求。
有些家长也会问到孩子是否会有“厌学”的情绪,我反倒认为,对于小孩,并没有那么严重,他们只是相比自己无忧无虑的玩,做些计算确实有些枯燥,还谈不上“厌学”的程度,毕竟,大部分孩子还都是非常喜欢上课的。
但学习中“枯燥”的这个部分,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无论如何也躲不掉的。我一般会在她能认出路上字的时候,能比其他小朋友计算快的时候,能用英语流畅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会跟她说,这都是她之前刻苦学习努力的成果。如果要想知道更多的东西,就要更加努力才可以。
当然,今后佩奇也不一定非要通过学习进入北大,她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唱歌,但目前看还仅仅是兴趣的阶段,如果后续发现她在其他方面真的有天赋,那今后也会有可能把这些兴趣转变成专业吧。届时她应该也大了,到时候再跟她商量吧。
所以,不管是基于我自己的成长经验,我对自家两个孩子的教育实践,或者是通过我教过的那么多学生案例,我都始终认为:
如果想干大事,是不会“轻松快乐”的。如果感到“轻松快乐”,则一定没有发掘出自己的潜力。不过换句话说,虽然过程不是“轻松快乐”的,但那种付出辛勤劳动之后收获成就的那份喜悦,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就看能否坚持到那个时候了。
写到最后了,再唠叨几句。
最近因为身边朋友的推荐,很多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