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yixin
年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正在厦门火热召开。本次大会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莅临演讲,会议聚焦眼底疾病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除专题演讲、大会发言等形式外,还加入了手术视频录像、疑难病例讨论会、中青年病例演讲比赛及交叉学科讲座等新颖的专题形式,旨在全面而有重点地展现眼底及相关交叉学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状和进展,提供同行间的交流切磋及青年医生学习及成长锻炼的平台,进一步推动眼底疾病领域的发展。
大会上,医信眼科/干眼网荣幸医院眼科的陈有信教授接受采访,就眼底疾病诊疗的热点做了精彩的讲解。
1、有些研究表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老年黄斑变性的特殊类型,也有研究证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个独立的疾病,陈教授,您更倾向于哪种观点?依据是什么?
关于PCV是老年黄斑变性的一种特殊类型,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疾病?这个问题学界一直在争论。自年Yannuzzi教授首次提出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概念至今,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已经历30多年研究。他根据多年观察PCV的临床表现、病理研究,与年龄相关性老年黄斑变性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他个人更倾向于认为PCV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随着眼底自发荧光(fundusautofluorescence,F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SD-OCT)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等多种新技术的多模式影像(multimodalimaging,MMI)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大家对PCV的认识水平,所以现在有一种趋势,更认为PCV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一个亚型。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是PCV的易感基因都与老年黄斑变性有关,从基因角度分析,并不能把PCV从老年黄斑变性中区分出来。但是我个人对PCV也有一些思考,比如说为什么亚洲人群PCV的发病率如此之高?AMD的发病率比白色人种低。
第二点,PCV的眼底表现有其独特的特点。比如有些病人没有玻璃膜疣,突然之间大出血,这与一般的AMD表现是不一样的。还有不少病例对抗VEGF治疗不敏感。此外,有一些学者对PCV做了一些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PCV出现色素上皮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新生血管膜等改变,这与AMD的表现还是不太一样的。另外一些较早研究提示的脉络膜血管透明样变,从侧面印证了管腔内高压可能是导致PCV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说明PCV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疾病。
2、脉络膜循环变化一直被认为是PCV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PCV中,脉络膜出现了哪些改变?
由于FA、SD-OCT、CTA等多种新技术的多模式影像(multimodalimaging,MMI)的联合应用,人们发现PCV普遍存在脉络膜增厚(pachychoroid)的现象,这种脉络膜增厚并非等同于字面意义上的“增厚的脉络膜”,而是一系列关键病理生理机制的结构和/或功能上的脉络膜改变。比如说脉络膜血管通透性的改变。脉络膜增厚的现象不仅出现在PCV,还在VKH、中浆等疾病也出现,但PCV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另外,采用ICGA造影发现,PCV患眼涡静脉扩张的比率高于对侧眼以及正常对照眼,但是在正常人群中也存在涡静脉扩张的现象。这一现象是否存在人种的差异?如果未来研究可以对比亚洲人群与白色人群涡静脉扩张存在差异,我们就可以认为涡静脉扩张与生理和解剖存在一定的联系,包括眼眶的形态、眼眶的深度可能与涡静脉的回流有一定的关系。这就可以解释不同人种间PCV的变现不同的问题。
3、我国是人口大国,现在又面临着人口老年化的危机,PCV的患病人数也越来越多,陈教授对我国开展PCV的研究有没有一些建议?
我国人口众多,而且PCV发病率高,这是我们的一个机遇。
第一,我们应该做好基础性研究的工作。比如数据库的建立。我们需要一个大样本量的病例数据库,包括PCV的临床表型资料、病例资料、血清标本资料,这将会极大的推动PCV在临床表型分类以及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第二,临床方面,在多模式诊断研究领域,应该加强不同年龄、不同人种间涡静脉改变的研究。
第三,要加强临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为临床诊断PCV提供更为准确的判断标准。
第四,在PCV的治疗方面,要寻找PCV的最佳治疗方法、最经济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光动力疗法、抗VEGF等治疗方法,寻找适合我国PCV患者的治疗方法。
在这些方面,医院,各个科研机构以及学者之间更应该加强协作,寻找PCV更多的临床证据,更好的治疗方案,而共同努力。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诚信企业白癫风那家三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