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9日19:00-20:30,第二期“晶”英荟萃线上分享会圆满举办。
本次会议围绕依镜PRL晶体植入的临床应用展开,各位专家分享了临床上遇到的经典案例及宝贵经验。
会议嘉宾: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刘磊教授
医院朱冉教授
医院汪红教授
医院宋立新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
乔利亚教授
首先,会议主席刘磊教授表示,依镜PRL经过时间的淬炼、沉淀,临床使用好感度明显提升。在-18.00D以上屈光度矫正上,填补了国际超高度近视矫正技术的空白。刘磊教授表示临床医生通过学习交流及临床实践,积累经验,运用依镜PRL晶体植入技术。未来,我们的医生将会更好地运用前沿技术来服务我们的近视患者。
朱冉教授《PRL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应用体会》
PRL晶体植入属内眼手术,PRL晶体本身因其悬浮特性无法矫正散光,所以角膜切口位置及切口对散光的影响就格外重要。朱冉教授就角膜切口与术源性散光分享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在不同的位置做切口对于造成术源性散光的影响程度。如果患者本身没有散光,那么在颞侧做切口由于距离视轴较远,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是最小的。切口的位置不同,影响也不同,要根据患者术前检查的情况来选择切口的位置。
其次,不同角膜切口平面的形态对于造成术源性散光的影响程度。一般来讲,双平面和三平面对于术源性散光的影响会更小,角膜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也更低,所以更建议使用多平面切口的方式。
最后,朱冉教授分享了她的患者追踪情况。从视力上看,术后发生“超术前预估视力”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从屈光度上看,屈光度预测准确性也较高。
汪红教授《PRL晶体的应用与手术技巧》
汪教授分享了在-10.00D~18.00D这个大家较为纠结的屈光度范围内,她是如何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
同时,汪教授分享了她的四个经典患者案例。
案例一: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超预期。术前右眼-23..05;左眼-22..2+。术后视力右眼0.2+;左眼0.8。
案例二:浅前房患者,术后前房和房角结果理想。术前矫正视力0.15,前房深度2.57,术后裸眼视力0.4,前房深度2.28。
案例三:睫状沟宽、睫状凸小或无,晶体选择不纠结。术前右眼-12..8+;左眼-14..7。术后视力右眼1.0+;左眼1.0。
案例四:角膜直径临界值时,前房浅、房角小、睫状凸肥厚可考虑偏小一型号。术前矫正视力0.9+,前房深度0.9+,术后裸眼视力1.0,前房深度1.0。
汪教授建议,对于睫状突形态特殊患者,首选PRL晶体进行植入。经过她的临床应用,患者术后效果都是比较满意的。
宋立新教授《温柔以待,静待花开—有晶体眼PRL植入术》
宋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位患者的摘镜诊疗过程,患者浓浓的喜悦感染了我们。
女性患者,21岁,双眼视力不清14年。长期佩戴框架眼镜,3年前右眼局部视网膜激光光凝,有非常强烈的摘镜愿望。
经过检查:
OD-21.00;-4.00*1;0.6
OS-19.00;-4.00*;0.8
患者双眼都有比较规则但较大的角膜散光,前房深度较浅,右眼2.67、左眼2.81。UBM检查房角较窄,睫状体整体较薄。
术后第8天,双眼裸眼视力1.0,电脑验光右眼:-0.50/-1.25*82左眼:-0.75/-1.50*8。
“妈妈说我做完手术像极了小孩识字,大街上看见啥念啥。原来不是这个世界模糊,只是我看不清。”
宋教授最后总结,依镜PRL晶体植入手术的出现,不仅为近视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而且为许多近视度数较高、无法进行激光类手术及其他手术矫正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尤其是-18.00D-30.00D的近视患者,提供了重获清晰视界的希望。
乔利亚教授《PRL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应用》
乔教授强调,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应该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手术选择模式。乔教授通过4位患者案例,分享了她是如何综合考虑,力求给患者最好的手术方式的宝贵临床经验。
病例一:患者47岁,右眼-25.50D→0.4、左眼-25.00D→0.6,双眼ACD约2.96mm、LT约4.3mm。
考虑超高度近视,框架眼镜矫正由于镜眼距等造成的矫正视力较差,患者有一定几率为假性弱视。乔教授经过与患者充分沟通,发现患者对视力要求较高,且患者已经47岁,自身晶体已经出现了膨隆,当植入晶体后会‘吃掉’一部分拱高。综合考虑该患者近视度数高、BCVA较好、自身晶体较厚,乔教授给她选择了预留一定屈光度的依镜PRL晶体植入。
术后一周:患者双眼裸眼视力均为0.5。
病例二:患者40岁,BCVA右眼1.0、左眼0.6。患者W-W相对较小,仅10.5mm、10.6mm。由于依镜PRL为悬浮型晶体的特性,W-W≧10.3mm就可以。
前房相对偏浅,右眼2.91mm、左眼2.94mm,患者40岁,需要给予适当近附加预留。
综合考虑,乔教授表示在患者W-W偏小、前房深度3.5mm以下,优先选择依镜PRL晶体植入。(PRL晶体本身为悬浮型晶体,轻薄柔软且晶体尺寸型号较小,在植入眼内后对于虹膜上顶的力较小,术后前房深度改变较少。)
术后一周:裸眼视力,右眼1.2,左眼0.8;屈光度残留、拱高等都符合术前预估状态。
病例三:虽然患者存在散光,但前房较浅,双眼都在2.6mm左右。综合评估,选择依镜PRL晶体植入,联合角膜切口及角膜缘松解术解决散光问题。
术后一周:裸眼视力右眼1.5,左眼1.2。
病例四:患者浅房浅(约2.6mm)、自身晶状体较厚(约4.0mm),右眼存在-1.00D的散光。
术后三个月:裸眼视力达到了右眼1.5、左眼1.2;屈光度残留、拱高等都符合术前预估状态。
乔教授最后小结,当我们面对一个患者时,我们需要考虑,什么样的手术方式才是给患者最好的解决方式。我们不仅要考虑患者的屈光状态、眼部生物参数、年龄等,还要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诉求,从而进行综合考虑更好的手术方式。
会议最后,刘磊教授非常感谢各位专家的宝贵分享和线上各位同道的积极参与,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实践和分享,共同将依镜PRL的手术做得更好,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视觉质量。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