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音频可阅读全文
每次听到这个关于从事文艺演出公益人的专称—文艺志愿者,陈艳萍说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
陈艳萍的身上有着各种身份标记:舟山市青年越剧团团长、浙江省戏剧家协会越剧艺术委员会副会长、舟山市残疾人戏曲艺术基地主任、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海洋大学客座教授等并曾获得过第五届舟山市定海区群众文化政府奖。文体活动带头人。和舟山市优秀志愿者、浙江省文艺志愿者之星、舟山市道德模范提名等荣誉称号而这些一切一切都有着共同的闪光点:公益志愿服务。
年10月,陈艳萍和几个志趣相投的年轻票友们共同组建成立了“舟山市青年越剧团”,成为了舟山市场唯一一支80、90后青年人居多的文艺团队,也开启了她十几年文艺志愿服务的历程。目前剧团已由建团初期只有几个演员的小队伍扩大到现在演职人员40余名,演员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阵容强大、行当齐全的具有专业演出水平的剧团。11年间她带领这个草根剧团四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并拍摄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纪录片,更是获得了无数全国、全省奖项。剧团成立以来,文化惠民演出已达多场(其中公益演出达多场)惠民人数达到17万人次左右,因剧团是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没有经费来源,她更是自掏腰包买服装、道具、音响等设备,共计投入资金50万元左右,让剧团得以具备演出条件,11年间她走遍了舟山各个岛屿;唱遍了舟山各个庙宇,礼堂;收获了无数的爱和温暧。可陈艳萍总说这些年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我的付出远远不及我的收获,因为奉献而收获的暖暖情意,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她的家乡—舟山,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小城,她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群岛新城”。全市由大大小小一千多个岛屿组合而成,岛与岛之间只能靠船舶作为唯一的交通工具,极度不便利的交通使得岛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留岛老人”。因为年青人的离开,更因为老一辈人对故家的难舍,导致小岛上的居民人数锐减,留在岛上的几乎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年龄越来越大,行动愈发不便,岛屿成为了一座囚禁老人们的“牢房”。在这些岛上,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电视、广播,而江浙一带盛行的“越剧”才是她们这一辈人的最爱!有一次陈艳萍带着剧团随着当地电视台组织的文艺志愿活动第一次登上了“葫芦岛”。该岛位于舟山岛以东洋面,西距普陀山1.4公里,居住着多位老人。因岛屿附近海面长年风高浪急,交通工具只有一天一班的小船(风大、浪大、雾大等各种不利天气就停航)导致有些老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小岛。当时剧团是去给岛上唯一一家老人福利所作慰问演出,临近小岛的一块海域,浪高湍急,团员们都晕了船,更困难的是下船时,由于浪高船靠不了岸,团员和工作人员只能趁船板被浪推向岸边的一瞬间,一跃而上,上了岛指着彼此软绵绵的双腿,团员们互相打趣笑称:别人唱戏要钱,我们唱戏要命啊!葫芦岛的福利所建在了小岛的半山腰,二百多个台级拾级而上,沉重的道具和设备只能自己手提肩扛又一次将大家累得够呛。到了目的地,福利所里早有30多位老人候在那里,忙着为大家烧饭做菜,小菜不多却很新鲜,工作人员告诉她们,因为岛上土地极度稀缺,蔬菜少之又少,这些菜是老人们种在福利所旁边平时舍不得吃的,在今天却都摘了,只因为两个字:高兴!因为要赶上当天唯一一班回去的船,她们迅速吃饭便急急忙忙地开始化妆准备,准备过程中,爷爷奶奶们一直坐在她们身旁,口中不断念叨着“真好,你们真好看,像电视里走出来的一样,政府好呀,都记着我们呐!”陈艳萍当进心里的那个滋味哟……简陋的演出场地,热情无比的观众,让这场小型演出变得神圣起来,演出一个半小时,爷爷奶奶们的嘴就没有合起来过,大家一商量就加演了一个折子戏,也导致了团员来不及换装,一结束就穿着戏服奔向码头,一路的惊心动破!可是彼此内心却无比的快乐,“葫芦岛”从此也成为了她们不舍得切断的“情缘”,每次一到约定时间,岛上的老人们早早地便候在了岸上,相聚时的快乐,风高浪急的路途也成为一种风景,陈艳萍说:能为老人们送去这一点点关怀让她们感到高兴,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再累也值得。
说到志愿服务总是绕不开敬老,而陈艳萍带领剧团始终将慰老服务演出放在首位,任何事都能推,慰老的事从不拖延。记得年的时候,剧团进行慰老服务演出,送戏进舟山市福利院,演出结束,一位满头银发的奶奶坐着轮椅来到后台向演员们致谢。这位奶奶是剧团的忠实粉丝了,每次来演出,总是打扮的整整齐齐,坐在走廊旁,静静地看轻轻地跟着哼。当天,老人家问陈艳萍:陈团,你们下次来是什么时候呀?陈艳萍想了下就告诉她我们12月份再来,老人家听了开心的说:好我等你们来……但是当年因其它演出任务重,剧团没有及时屡约,等到再去时已是来年的三月份了,到了演出那天,却没有见到这位满脸笑容,银发端庄的奶奶,询问工作人员才得知:老人在1月底去世了,去世时还念叨着,我还没有看戏呢!听了后,惭愧,遗憾,失落霎时涌上陈艳萍心头,姑娘们都哭了,后悔为什么没有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理由不来屡约,让老人带着这份遗憾离开了。从今后陈艳萍的舟山市青年越剧团有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慰老服务演出绝不拖延,因为“您已老,我不敢停”!
为了让传统戏曲文化后继有人,陈艳萍相继走进舟山市的各个中小学,三年来,开展了50多场“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的小学生票友多次获得浙江省戏曲小金桂奖。另外,还在舟山的浙江海洋大学扶持了全舟山唯一一个学生戏曲社—青衣戏曲社,十年间培养了大学生戏曲爱好者多人,指导的节目多次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银奖。陈艳萍也十分荣幸地获得了校方颁发的客座教授这一荣誉,这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责任!
十年的公益之路让陈艳萍更懂得了感恩,更懂得了担当,她想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传递更加的和谐。年11月,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她组织成立了舟山市残疾人艺术基地,旨在让更多的残障文艺爱好者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她想把她自己的故事告诉她们,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放弃,总会有破茧而出的那一天。因为陈艳萍就是一个视障人士,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使她的视力从20岁那年开始逐渐下降,从当初的不敢面对,到现在的坦然接受,是身边朋友们的劝解,是公益之路的引领,是无数的爱与关怀,是肩上的责任和义务,让她从痛苦中解脱,能自信的去展示自己,打开心门照进了缤纷的色彩……基地成立的三年间,组织培养了60多名残障文艺爱好者,各类文艺培训达60多次,组织以残助残的文艺演出15场,而陈艳萍也带领团员们光荣的成为了基地的辅导员,带领基地的残障文艺爱好者走到了浙江省残疾人汇演,全国残疾人汇演,并荣获金奖!她说:即使命运的安排让我不得不失去珍贵的光明,但是我心中的色彩却永不退去!我爱戏曲、我爱我文艺志愿者的身份、我爱我为之努力奋斗的公益事业,只想说:公益路上青春与责任同行,我愿终生相随!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