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红毯秀”
更名为
“国际高影响力文章红毯秀”
为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让SCI论文回归学术初心,使学术评价回归正确的发展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的论文评价体系,惟视眼科“SCI红毯秀”更名为“国际高影响力文章红毯秀”。
我国眼科领域的SCI论文已从八十年代的星星之火形成了如今的燎原之势,这提升了中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加强了我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SCI论文发表数量、引用频次、影响因子等核心指标也广泛地植根于各类学术评价中,以致形成了“SCI”论文崇拜,影响了对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偏离了眼科临床与基础科研的本质追求。
惟视眼科作为第三方平台,以“WebofScience”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学术数据库为依据,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指标和工具体系的科学方法,继续每月推出“国际高影响力文章红毯秀”,为国内眼科临床与基础研究赋能助力。
编者按望着万家灯火,盼着车马喧嚣,谁在这黯淡的梦中支起信念的桥梁?若隐若现的星星点点缓缓散开,缀满星空,是不懈的探索,是坚守的责任。又一个月悄然流逝,在这里让我们一同撷取科研人的智慧,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而后再次奋勇向前,光明就在终点等着我们。2月份国人眼科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惟视与你一起品读!
眼底病病因再深入
Elovl2相关的表观遗传代谢轴影响细胞衰老
ProcNatlAcadSciUSA.IF9.58
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张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LiWei、ZhouQi等人的研究显示,表观遗传改变与年龄预测高度相关的ELOVL脂肪酸延伸酶2(Elovl2)基因在功能受损后会干扰脂质合成过程,导致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加速衰老。线粒体活性的恢复可以挽救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中由Elovl2缺乏引起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表型。该研究揭示了促进衰老的表观遗传代谢轴,有助于探索新的抗衰老治疗靶点与方法。
GHRH参与PDR纤维血管膜形成
AmJOphthalmol.IF4.
医院张洪洋教授等人以健康对照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玻璃体液、房水和血清,及活动性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内手术切除的纤维血管膜为样本,研究揭示了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GHRH-R可能与纤维化炎症有关,通过介导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细胞的活性而促进PDR中纤维血管膜的形成。
RVO患者全身肝素酶升高促进炎症与血栓形成
Retina.IF3.
医院李国栋及昆明医院眼科YuanLing等人纳入18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2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和4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眼。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VO患者外周血清中乙酰肝素酶蛋白、乙酰肝素酶活性、凝血因子(V,VIII和IX)活性、MMP-2、MMP-9、TLR-2和TLR-4含量更高,并且外周血清乙酰肝素水平与MMP-2、MMP-9、TLR-2、TLR-4以及凝血因子VIII和IX的活性相关,提示RVO中全身乙酰肝素酶的增加与全身炎症反应的激活和血液高凝性有关。
携手OCT一览精细结构
房水流出道解剖结构影响白内障术后眼压
AmJOphthalmol.IF4.
复旦大医院竺向佳等人进行了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白内障术后的高度近视眼,回顾术前用SS-OCT得到的Schlemm管和小梁网的形态特征。结果提示Schlemm管的垂直直径较小和小梁网较薄是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的解剖学危险因素。
DM患者视网膜血管密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正相关
BrJOphthalmol.IF3.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黄文勇教授团队纳入例糖尿病患者的眼,SS-OCTA检查显示,CKD患者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的视网膜血管密度显著低于非CKD患者,较低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与较低的eGFR、较严重的微量白蛋白尿显著相关。
IVR和LP对ROP均有效
BrJOphthalmol.IF3.
医院张国明等人通过OCTA观察并分析比较了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或激光光凝(L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眼的中央凹微血管结构特征,研究显示IVR有助于黄斑区微血管改善,例如减少中央凹血管长度密度(VLD)和灌注密度(PD),而LP则对黄斑区微结构作用更显著,例如减小中央凹无血管区(FAZ)和增加中央凹的厚度(CFT)。
视网膜结构及脉络膜循环损伤加重高度近视眼早期视野缺损
ActaOphthalmol.IF3.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学院ShenMeixiao等人纳入高度近视眼和正视或低度近视眼各31只,用OCT及OCTA对各项参数进行量化和对比,研究显示高度近视眼的早期视野缺损可能与视网膜外层细胞丢失和脉络膜循环损伤相关。在高度近视眼的低氧环境中,深层视网膜微血管网络可能具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眼表健康的多维因素
高脂饮食损伤眼表
OculSurf.IF9.
厦门眼科中心刘祖国教授团队研究了高脂饮食(HFD)对眼表的影响。结果显示HFD能够引起显著的眼表损伤,包括泪液产生减少、角膜上皮通透性降低和结膜杯状细胞丢失。此外,HFD还可导致角膜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和角结膜上皮鳞化生,并加重眼表的氧化应激反应,加重上皮细胞凋亡。
ADSCs外泌体可用于治疗角膜纤维化
Aging(AlbanyNY).IF5.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学院HongChaoyang等人探索了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SCs)外泌体中的miRNA对兔角膜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提示来自ADSCs的外泌体miR-19a通过下调HIPK2表达来抑制FBS诱导的兔角膜细胞分化为成肌纤维细胞。
多种因素促进高度近视患眼发生DCA
Retina.IF3.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团队纳入了ZOC-BHVI队列研究中名双侧高度近视患者的右眼,研究显示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症(DCA)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眼轴增加和近视等效球镜增加而增加。DCA是威胁视力的高度近视并发症,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可随着中央凹受累而逐渐恶化。
人类眼表基因组存在地理差异
InvestOphthalmolVisSci.IF3.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梁凌毅及WeiLai等人向居住在中国广州、温州和北京的86位健康志愿者收集了共只眼的结膜样本,探索了人类眼表微生物群的分类学组成和代谢功能。结果表明,人类眼表微生物群由细菌、病毒和真菌组成,其地理差异提示环境对眼表微生物群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提供了中国健康结膜基因组的参考目录。
为视觉质量保驾护航
光学治疗有望提高屈光参差患眼的视觉功能
InvestOphthalmolVisSci.IF3.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余敏斌教授团队聚焦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巨细胞和小细胞视觉通路,研究发现屈光参差性弱视患眼缺乏偏向巨细胞和小细胞的刺激,光学治疗能够在视觉通路中产生一定神经生理学改变,甚至有望在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中产生相似影响;这一改变可能是由巨细胞通路介导的过程。
kappa角引导的IOL植入保障视觉质量及满意度
ActaOphthalmol.IF3.
医院齐虹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依据白内障患者kappa角设计个性化引导,植入区域折射型人工晶状体(IOL),比较其与水平放置IOL术后视觉质量和满意度,旨在屈光性白内障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优化解决方案。研究显示经kappa角引导的IOL植入,对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中距离视力具有改善的趋势。
守护童话中的光明
先天/发育疾病是小儿非创伤性RRD的常见病因
AmJOphthalmol.IF4.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丁小燕教授团队探索了儿童非创伤性血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病因和临床特征,研究发现先天性或发育性疾病是中国小儿非创伤性RRD最常见的病因,而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占先天性或发育异常的大多数。
靶向代谢产物有望预测ROP的发生
InvestOphthalmolVisSci.IF3.
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张国明等人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深入分析了81例早产儿(40例ROP,41例对照患儿)的靶向代谢产物,试图寻找ROP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结果提示甘氨酸、谷氨酸、亮氨酸、丝氨酸、哌啶、缬氨酸、色氨酸、瓜氨酸、丙二酰肉碱(C3DC)和高半胱氨酸是最具判定意义的代谢产物;血清C3DC和甘氨酸水平升高有望作为预测ROP发生的生物学标志物,但目前尚无法用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客观评估明确近视的独立影响因素
BrJOphthalmol.IF3.
中南医院杨智宽教授团队利用“Clouclip”可穿戴设备客观地评估86名儿童的用眼距离和眼部光照强度,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光照强度和近距离用眼分别是近视的独立保护性和危险性因素。该研究为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持。
ATE-CXL治疗儿童圆锥角膜安全有效
BrJOphthalmol.IF3.
复旦大医院周行涛教授团队发表了快速经上皮角膜交联术(ATE-CXL)治疗儿童进展性圆锥角膜的三年随访结果,试图探讨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ATE-CX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三年的随访中稳定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
葡萄膜炎再现突破
诊断性玻切有助于明确葡萄膜炎的病因
Retina.IF3.82
医院陈有信教授团队近期发表了一项系统回顾,纳入了既往16项研究共名患者,研究表明对于不明原因的葡萄膜炎,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有效、可靠、相对安全的方法,有助于明确诊断和病因,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黄连素可抑制实验性葡萄膜炎
IntImmunopharmacol.IF3.36
重庆医院杨培增教授团队通过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葡萄膜炎模型,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发现黄连素能够抑制葡萄膜炎的进展,该过程与脾转录组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显著变化有关。
总结本月国人发表的国际高影响力文章硕果累累,眼底病相关研究在此拔得头筹,OCT技术在探索眼解剖学变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眼表疾病的发病与防治取得了丰硕成果,小儿眼病在多个方向均取得进展。胜利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注:
1.数据来源:PUBMED,输入“OphthalmologyANDChinaFeb”搜索得到文献,再通过筛选得出国人2月发表的眼科领域的SCI论文。
2.上述排名不分先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