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9(07)
随着近20年围产医学的发展,早产儿存活率呈上升趋势[1],但存活者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也在增高。ROP是一种发生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是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年我国16医院的随机抽查统计显示,ROP发生率为11.27%[2]。ROP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早产、低出生体重及不合理氧疗是目前公认的高危因素。尽管临床一直致力于控制早产儿吸氧浓度及吸氧时间等导致ROP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在全球范围内重度ROP总数量及发生率仍在不断增加[3,4,5]。因此,对于ROP,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ROP的早期诊断目前主要靠眼底筛查,各国都建立了ROP眼底筛查的制度和标准,均是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制定ROP筛查对象及筛查时间。眼底筛查是有创操作,容易引起感染,而且由于反复筛查,使得ROP筛查成本增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眼底筛查有时相对于ROP发生的时间偏晚,容易导致ROP发现及治疗的不及时。因此,寻找更为简便的ROP诊断方法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由于ROP为血管增生性疾病,在ROP发生过程中有很多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参与,所以是否能根据外周血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警示ROP的发生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早产儿通常于出生后数周,眼底才会出现明显的ROP病变。ROP的病理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生后处于相对高氧环境,阻碍了正常的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甚至发育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出现消退闭塞,这一阶段大致发生在纠正胎龄30~32周;第二阶段,低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并增生紊乱,严重时造成视网膜脱落及失明,这一阶段开始于纠正胎龄32周以后。在这2个阶段中有大量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参与。现就外周循环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与ROP的关系进行综述。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
1.VEGF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ROP的关系:
VEGF属于肝素结合生长因子,人体内VEGF主要包括5种,即VEGF-A、VEGF-B、VEGF-C、VEGF-D及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growthfactor,PlGF)。其中VEGF-A被最早发现,通常被默认为VEGF。VEGF通过与其受体(VEGF受体-1、VEGF受体-2)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蛋白(如蛋白激酶C、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等)而发挥生物学效应—促进血管新生。在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均可分泌VEGF。VEGF基因的不同剪切可产生不同的表型,从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而其mRNA的剪切受大量细胞因子的影响,比如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1及其他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和激素等。VEGF在低氧和炎症刺激时分泌增多。
VEGF被认为在ROP中起中心调控作用,其血清及眼内的表达水平在ROP不同病理阶段都呈动态变化[6,7,8]。第一阶段:氧分压升高抑制VEGFmRNA表达,从而使VEGF表达下降,进而抑制VEGF对血管形成的促进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血管闭塞;第二阶段:低氧刺激VEGF过表达,从而导致大量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增生紊乱。
2.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ROP的关系:
既往已有大量关于循环、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表达变化与ROP关系的研究。一项研究纳入74例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g的患儿,测定其生后4~6周的血清VEGF水平,发现ROP组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非ROP组[(.3±.87)与(.81±.03)pg/ml,P=0.03][9]。另一项研究对早产儿生后第2、3、4~5周的血清VEGF及可溶性VEGF受体-1进行连续测定,发现非ROP组生后血清VEGF水平逐渐上升,而ROP组血清VEGF水平随日龄增加而降低(生后20dVEGF水平低于生后10d);同时,生后20d的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预测严重ROP发生的一项指标,非ROP组、无需干预的ROP组、需要干预的ROP组的血清VEGF值分别为(~)、(~)和(~)pg/ml,P0.;但是可溶性VEGF受体-1水平与ROP的发生无明显关联[10]。国内研究发现,ROP组早产儿纠正胎龄31周时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非ROP组[(±)与(±)pg/ml,P=0.],提示早产儿纠正胎龄31周时VEGF在血清中高表达是ROP的危险因素[11]。也有研究发现ROP患儿出生时脐血VEGF水平较对照组低[(.6~)与.5(.6~.2)pg/ml,P=0.][12]。Velez-Montoya等[13]比较了5期ROP患儿与对照组(足月、出生体重正常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房水、玻璃体、视网膜下积液及外周血浆中VEGF水平,发现ROP患儿房水及玻璃体的VEGF水平明显升高,而手术时采集的外周血浆中VEGF水平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另一些研究发现VEGF水平与ROP发生无相关性。Peirovifar等[14]发现,3期及以上的ROP患儿生后4~6周外周血中VEGF表达与非RO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43)与(.52±.92)pg/ml,P=0.]。另一项研究测定了胎龄32周ROP患儿脐血中的VEGF,发现脐血VEGF水平与ROP的发生没有明显关联[(.77±.41)与(.06±.61)pg/ml,P=0.63)][15]。不同的研究所得结果不同,可能与各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样本大小、ROP分型及测定VEGF水平的时间不同等有关。
二、IGF-1
1.IGF-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ROP的关系:
IGF-1是一种营养依赖性因子,对体格生长及出生体重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视网膜血管的正常发育也需要IGF-1的存在。IGF-1通过与IGF-1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而至少有6种IGF结合蛋白能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调节。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growthfactorbindingprotein,IGFBP)-1及IGFBP-3对胎儿生长调节最重要。但它们的功能相悖,IGFBP-1可降低血清中IGF-1的生物学活性,而IGFBP-3结合IGF-1则可延长其在循环中的半衰期。血清IGF-1水平随着胎龄增长而上升,晚孕期显著上升,早产儿体内IGF-1水平可因生后失去母体来源的IGF-1而下降。
视网膜发育过程中IGF-1与VEGF发挥协同作用[16,17]。如果生后IGF-1的全身水平持续降低,正常血管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并造成视网膜血管低氧,而低氧又会诱发VEGF在视网膜的表达上调,从而促进视网膜病理血管新生。动物研究发现,即便有足够的VEGF,IGF-1基因敲除小鼠视网膜上因缺乏IGF-1,视网膜血管的生理性形成仍会受到阻碍[18]。
2.血清IGF-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ROP的关系: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生后IGF-1的低血清水平对ROP的发生有预测作用。一项研究测定74例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g的患儿生后4~6周的血清IGF-1水平,发现ROP组血清IGF-1水平低于非ROP组(P=0.)[9]。早产儿纠正胎龄30~33周期间,血清IGF-1水平每增加5ng/ml,增殖性ROP危险性减少45%;在纠正胎龄33周时血清IGF-1浓度≤33ng/ml,则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2.2倍[19]。一项为期5年的前瞻性研究纳入出生体重g和/或胎龄32周的患儿,从出生开始每周检测1次外周循环中IGF-1直至纠正胎龄40周,发现ROP患儿生后第3周血清IGF-1水平明显较非ROP组降低,且校正胎龄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ng/ml预测ROP的敏感度达90%[20]。随后扩大样本测定患儿出生第3周血清IGF-1值,研究结果与前期[20]一致,即ROP患儿生后第3周血清IGF-1水平较非ROP组明显降低,进一步将第3周血清IGF-1水平与临床因素进行关联,发现第3周血清IGF-1水平与体重增长呈正相关,在机械通气、BPD、动脉导管未闭、生后3周罹患败血症及需要氧疗、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的患儿中均偏低[21]。国内研究也发现,早产儿生后第l周或纠正胎龄31周时IGF-1在血清中的低表达与ROP的发生相关[22]。
对于脐血中IGF-1水平与ROP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尚有争论。有研究认为脐血中IGF-1水平低可提示ROP的发生,脐血IGF-1水平越低则患儿的ROP越严重;同时IGF-1水平与出生体重及胎龄相关[12]。但另一项关于脐血IGF-1水平与ROP关系的研究却得出不同结果。该研究发现ROP患儿脐血IGF-1水平与胎龄、性别、出生体重相匹配的非ROP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5±7.29)与(21.5±7.91)ng/ml,P=0.5][15]。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与研究的人群、胎龄等不同有关。
目前国际上的体重-IGF-1-新生儿ROP(weight-IGF-1-neonatalROP,WINROP)系统采用生后的一些生物学指标及临床因素(包括IGF-1血清水平、生后体重增长等)预测2期以上重度ROP的发生,已在多个国家地区进行验证,预测重度ROP的敏感度可高达%,同时也有预测轻度ROP的作用[23,24,25,26]。
早产儿生后血清中IGF-1持续低表达提示发生ROP的风险增高,因此认为提高外周循环中IGF-1水平可预防ROP的发生。输注血浆可作为提高外周循环中IGF-1水平的方法之一。Dani等[27]对既往入院胎龄29周早产儿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后第1周输注2次及以上的新鲜冰冻血浆可降低ROP的发生,考虑新鲜冰冻血浆富含IGF-1及IGFBP-3,因而在输注后血清中IGF-1及IGFBP-3浓度上升,降低了ROP发生风险。但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因而缺乏早产儿外周循环中的IGF-1水平。
三、EPO
1.EPO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ROP的关系:
EPO是一种糖蛋白,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相应作用,低氧可诱导其表达。EPO可刺激骨髓干细胞促使红细胞成熟和分化,同时对血管内皮细胞有刺激增殖作用并促使血管形成。EPO由缺氧调节,并且该调节发生在mRNA水平上,缺氧条件下HIF-1结合于EPO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区,启动EPO转录。EPO也是视网膜血管新生中的一个关键因子。虽然EPO与VEGF在视网膜上的表达均受缺氧诱导而升高,以促使视网膜血管新生,但EPO是通过独立的通路起作用。有研究同时测定了糖尿病患者玻璃体液中的EPO和VEGF,结果提示EPO、VEGF的高表达是糖尿病视网膜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EPO与糖尿病视网膜病的相关性更高[28]。体外实验显示,如果阻断EPO表达,可使ROP模型小鼠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受到阻碍,且可抑制玻璃体液的内皮细胞增殖,从而证实EPO是视网膜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且独立于VEGF发挥作用。
2.EPO水平及其与ROP的关系:
有研究测定了27例4期ROP患儿玻璃体液中EPO及VEGF的浓度,发现EPO在病变眼中明显增高(P0.05),同时与VEGF的浓度呈正相关,提示EPO在ROP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29]。
目前临床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殿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