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科学八下培优题库第3章人体的感觉
宁波科学八下培优题库第3章人体的感觉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D
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舌头、牙齿和唾液腺.
解:冰棍使舌头温度下降,舌头血管收缩,舌头神经短暂缺血出现麻木.吃棒冰时,人感觉冰凉,且舌头有点麻,这是由于剌激综合作用后产生的感觉引起的.
故选:D
2.A
以下是眼球的结构模式图:
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6角膜和7巩膜)、中膜(2虹膜、1睫状体、8脉络膜)、内膜(9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4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5房水、4晶状体和11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故选:A.
3.B
熟悉味觉感受器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舌头是靠表面的味蕾辨别味道的,味蕾所感受的味觉可分为甜、酸、苦、咸四种。感受甜味的味蕾在舌尖比较多;感受酸味的味蕾在舌的两侧后半部分比较多;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头根部;感受咸味的味蕾在舌尖和舌头两侧的前半部分,舌头对液体的敏感度高于固体。
味觉是由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的,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麻、凉、金属味等十种重要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故选:B
4.D
鼻子的构造,是特别巧妙的;全部鼻腔铺有一层黏膜,嗅神经分布鼻腔的上部包括上鼻道和中鼻道.叫做嗅部,专司辨别气味,而不管呼吸,下鼻道别名为呼吸道.嗅部的黏膜有许多嗅细胞.嗅细胞的一端生有细毛.叫做嗅毛.另外一端则与嗅神经连络,通于大脑的嗅叶.鼻子有孔通于咽头的上部,所以嗅觉和味觉亦有关系.伤风感冒时嗅觉不灵,吃东西觉得没有滋味.
解:人在吃东西时之所以能尝出不同的味道,一靠舌头,二靠鼻子.但舌头上的神经只能分辨出甜、酸、咸、苦,所有其他的味道都要靠鼻子来闻.食物的各种气味吸到鼻子里,由闻味的神经传给大脑,就能知道食物的滋味.感冒时,人的鼻黏膜充血肿胀,嗅细胞接触不到气味刺激,因此会觉得吃东西没有滋味.
故选:D
5.D
图中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玻璃体,4是视网膜。
A、结构2是晶状体,晶状体在成像的过程中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起折射作用,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结构1是角膜,角膜发生病变或损伤时,可以起先移植,使病人重见光明,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结构4是视网膜,视网膜能将物像的光刺激变为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结构2是晶状体,如果晶状体过度变凸,不易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6.B
作为味觉器官的舌,它能辨别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道,而且舌的味觉感受器也有区域分布差别:对甜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对苦味最敏感的是舌根,对酸味最敏感的是舌的两侧,而对咸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和两侧。在确定舌对甜、酸、苦、咸的敏感区域的实验中,为了避免口腔味道残留,出现串味,影响实验。
在确定舌对甜、酸、苦、咸的敏感区域的实验中,清水的用途是建立对比实验,确保单一变量,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漱口,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串味”,造成味道不单一,影响实验,故选B
7.D
根据人听觉和视觉的形成过程分析解答。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因此人形成听觉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听觉中枢和视觉中枢。故选D。
8.C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例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盲人主要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触觉,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D、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D
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嗅觉。
在鼻子的鼻腔表面有一层黏膜,嗅觉神经分布在鼻腔黏膜中。伤风感冒时嗅觉不灵,是因为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接受气味刺激的灵敏度。D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0.B
感觉器官是带有附属结构的复杂感受器.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的结构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表皮分为生发层和角质层.
解:A、痛觉是皮肤感觉的一种,是辨别各种刺激对机体伤害程度的感觉,这种感觉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它可以防止机体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如果没有痛觉,将不利于人类的自我保护,A正确.
B、30~45℃时热觉感受器的活动较强,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人体产生不适,从而人避开高温环境,是对人体的一种保护,所以人类就可以适应温度更高的环境,B错误.
C、由冷觉与热觉两种感受不同温度范围的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感觉,对冷刺激敏感的叫冷感受器,冷觉的存在,使人类避开寒冷的极地生活,进行保护自己,C正确.
D、嗅觉感受器分布鼻腔顶端,叫做嗅粘膜;味觉感受器分布于舌上有味蕾,分布于舌背面、舌尖和舌两侧,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舌背面、舌尖、舌两侧和舌根,叫做味蕾,嗅觉在存在,使人能避开有毒气体来保护自己,D正确.
故选:B.
11.B
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正常人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通过睫状肌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B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2.A
嗅觉具有适应性的特点,“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了。”这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嗅觉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而且孩子的嗅觉往往要比他们的父母灵敏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嗅觉也会逐渐减弱。
A.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A符合题意。B.同一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B不符合题意。C.孩子的嗅觉往往要比他们的父母灵敏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嗅觉也会逐渐减弱。C不符合题意。D.“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了。”这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3.D
感觉器官是带有附属结构的复杂感受器.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
解:眼有视觉作用,耳有听觉作用,鼻有嗅觉作用,舌(味蕾)能够感受味觉,皮肤有感觉、触觉等作用;其中皮肤覆盖在机体表面,人体全身覆盖着皮肤,我们所能够看到的人体实际上是全身的皮肤,因此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是皮肤。
故选D
14.B
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小明同学舌头不小心被烫了一下,后来吃饭时感觉到饭菜一点味道也没有,其原因是在喝汤时烫伤了味蕾,使味觉细胞不能感受到食物中的化学物质的刺激。B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5.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皮肤中各感受器的分布。可以从皮肤、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方面来分析作答。A: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A正确;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但其余各器官中也都有分布,所以B错误;
C: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C正确;
D: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D正确。
故答案选:B
16.D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A、B:看远处的帆船时,睫状肌舒张使得晶状体曲度变小,让光更发散使得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A、B正确,不符合题意;C:帆船离晶状体越远,物距越大所以像距越小,像越小,C正确,不符合题意;D:近处的帆船还是在二倍焦距之外,所以帆船在视网膜上成缩小的像,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7.A
A、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故A正确.
B、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B流程图错误.
C、尿的形成过程是,血液由肾动脉流入入球小动脉,再由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在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再流经肾小管,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即:血液→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腔→肾小管→尿液,故D错误
D.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故D错误.
故选:A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结合听觉的形成、视觉的形成以及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进行解答.
18.D
此题涉及到眼与光的有关知识。眼球的相关结构;当光线过强时我们的瞳孔会变小;深刻理解光的成像规律。A眼睛上的瞳孔是光线的通道,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当光线过强时我们的瞳孔会变小以减少光线的进入,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当信号灯离我们远时,像距会比较小,要让像落到视网膜上就得让光稍发散一点点,所以睫状肌放松使晶状体曲度变小,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眼球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视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二、填空题
19.(1)9;10(2)3本题为识图题,解决本题,首先要能识别题图。(1)耳的结构包括: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如下图:(2)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当声音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3)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听觉感受器位于人体的耳蜗中,感冒后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气压变化会对鼓膜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导致其破裂。故答案为:(1)9;10;(2)3
20.(1)非特异性(2)痛感神经末梢主要分布在表皮层
解题关键在于掌握皮肤的结构与功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其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1)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因此白细胞有防御疾病的作用,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这种免疫功能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属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2)皮肤内的真皮内有感觉神经末梢,有感知冷、热、疼、触、压等感觉。而痛感神经位于真皮层,当烧伤深度达到医学Ⅲ度时,表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人体感觉痛觉就不敏感了。
21.味蕾;舌;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味觉感受器位于舌头表面的味蕾。由溶解性化学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味蕾是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背和舌缘的舌乳头中。口咽部粘膜亦含有散在的味蕾。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的味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各级味觉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感觉味道的感受器是味蕾,它位于人体的舌表面。当食物进入口腔时,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脑部,经过脑部分析,我们感知到食物的味道。
故答案为:味蕾;舌;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
22.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味觉是舌对液态物质产生的感觉;嗅觉是鼻对气态物质产生的感觉.
解: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味觉是舌对液态物质产生的感觉;嗅觉感受器分布鼻腔粘膜、嗅觉是鼻对气态物质产生的感觉.
故答案为: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23.(1)神经系统和激素(2)小脑(3)骨、骨骼肌和关节(4)①;关节囊;③;关节软骨(5)排泄(6)条件;语言中枢
:(1)寻宝现场,跑男们群情激昂,或手舞足蹈,或大声喊叫.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是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构.
(2)跳绳环节,跑男双手快转齐摇,绳儿飞翻头顶与脚尖,协调运动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小脑的调节作用.
(3)跳绳、跨栏、摸高、跳马…每一个动作的形成都是由骨、骨骼肌和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
(4)运动中关节起着支点作用,如图所示关节结构示意图.[①]关节囊及其内外坚韧的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⑥表面覆盖[③]关节软骨,②内有滑液,使关节具有灵活性.
(5)相互“撕名牌”时,跑男们你追我躲,大汗淋漓,满脸通红,这体现了皮肤的排泄功能.
(6)广播中传来“out”的命令,跑男和观众们唏嘘不已,一片惋惜,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语言中枢参与,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故答案为:(1)神经系统和激素(2)小脑(3)骨、骨骼肌和关节(4)①关节囊;③关节软骨(5)排泄(6)复杂语言中枢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图中:④是关节头,⑤是关节窝,关节头和关节窝构成⑥关节面;②是关节腔,③是关节囊,①是关节软骨.
24.(1)D(2)感受器(3)非特异性
(1)眼球的结构包括三层,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因此选D;
(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视网膜上有视觉感受细胞,因此视网膜组成了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3)免疫系统分为特应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眼泪中的溶菌酶针对许多病菌,因此是非特异性免疫、
25.(1)非特异性(2)表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
掌握皮肤的结构与功能是解题的关键。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生发层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及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毛发、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等是皮肤的附属物。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1)白细胞属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2)痛感神经位于真皮层,当烧伤深度达到Ⅲ度时,表皮表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人体感觉痛觉就不敏感了。故答案为:(1)非特异性;(2)表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
26.(1)G→F→E→C→A(2)耳蜗(3)鼓膜(4)咽鼓管
本题考查的是视觉的形成,首先要明确的是耳朵的结构.视觉的形成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耳朵的结构理解掌握.
解:如图所示各部分的结构为:A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听神经;C耳蜗;D咽鼓管;E听小骨;F鼓膜;G耳廓;H半规管;I小脑;(1)听觉的形成路线为: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2)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震动;震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3)在耳的结构中,鼓膜的作用是把声波震动转为机械性震动,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开嘴巴是为了打开咽鼓管,在遇到大声音时,口腔压力(外界压力)与耳朵内的压力不平衡,长期处于这种情况是会因为压力差而导致鼓膜被震破.(4)咽鼓管是中耳通到咽部的通道,当由于鼻咽喉感染,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27.(1)A→B→C→D→E→F→G(2)D;听小骨(3)鼓膜
外界传来的声音经过耳郭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便把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在飞机起飞和着陆时,由于气压变化较大,使得鼓膜两端压力不平衡,而引起耳朵疼痛。所以,在飞机起飞和着陆的时候,乘务员和乘客可以捏住鼻子鼓气、按压耳朵、嚼口香糖、规律的吞咽等通气动作,促使咽鼓管口张开,尽量保持鼓膜内外的压力达到平衡的状态。
图中A为耳郭,B为外耳道,C为鼓室,D为听小骨,E为耳蜗,F为听神经,G为大脑的听觉中枢。故答案为:(1)A→B→C→D→E→F→G;(2)D;听小骨;(3)鼓膜
28.热;冷;冷热觉;改变;大脑皮层
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小科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人甲盆,右手放人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热,右手感到冷;说明冷热觉感受器分别感受改变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故答案为:热;冷;冷热觉;改变;大脑皮层
29.(1)晶状体(2)缩小(3)视网膜(4)角膜(5)虹膜
(1)在眼球的结构中,图中4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图示中虹膜中央有3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电影院里面的光线弱,瞳孔变大,才能看清;当我们从电影院走出来时,外面的光线强,因此瞳孔由大变小,才能减少外界光线对眼的刺激.
(3)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8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4)图示中的5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
(5)图中2虹膜的中央有瞳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因此被称为黑眼珠.
故答案为:(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图示中的1是睫状体、2是虹膜、3是瞳孔、4是晶状体、5是角膜、6是巩膜、7是脉络膜、8是视网膜、9是视神经、10是玻璃体.
30.(1)晶状体;视网膜(2)鼓膜;耳蜗(3)感受器;大脑皮层
(1)饭菜反射的光线经过4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落到7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7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2)铃声通过外耳道传到11,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9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故答案为:(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图中的1睫状体,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半规管,9耳蜗,10鼓室,11鼓膜.
三、实验探究题
31.(1)耳蜗;大脑皮层(2)晶状体(3)神经系统
外界传来的声音经过耳郭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便把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折射作用使得来自物体的光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汇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人体各种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人在紧张、激动时,消耗的能量和氧气增加,因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让人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等现象。(1)听课时,老师讲话产生的声波引起同学们的鼓膜振动,耳蜗上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并将声音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听觉神经将冲动传递给位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进而形成听觉。(2)眼球结构中的晶状体具有调节功能,它通过改变曲度来使远近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都能汇聚在视网膜上,进而让我们看清物体。(3)同学们之所以会因争论问题而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就是因为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使得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故答案为:(1)耳蜗;大脑皮层(2)晶状体;(3)神经系统
四、解答题
32.触觉——皮肤;视觉——眼睛;嗅觉——鼻;听觉——耳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同学们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当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这是眼睛看到的现象,属于视觉;同学们忍不住发出欢呼声,这是耳朵听到的声音,属于听觉;教室内充满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是鼻子闻到的气味,属于嗅觉;实验结束时,小明用手触碰集气瓶外壁,发现瓶子还有点热,这是皮肤的感觉,属于触觉。故答案为:触觉——皮肤;视觉——眼睛;嗅觉——鼻;听觉——耳
33.(1)条件反射;B;小脑(2)大脑皮层
(1)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它不会因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语言、文字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2)脑的结构如下:(3)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1)球员听到裁判员的哨声立刻停止踢球,这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到的,所以此过程是条件反射。图2中A是大脑,B是小脑,C是是脑干。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如步行、奔跑等,并保持身体平衡,所以维持身体平衡主要是依靠图2中B小脑。(2)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所以球员要看到队友传来的球,最终在大脑皮层形成视觉。故答案为:(1)条件反射;B;小脑;(2)大脑皮层
34.(1)大脑(2)往热水瓶内灌水时,由于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瓶内水不断增多,瓶内的空气
柱不断变短,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变大,音调变高,所以通过音调高低可以判断瓶内水
是否将灌满.
(1)物体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达人耳,再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将声音转化为鼓膜的振动,接下来通过耳蜗和听小骨将其转换为神经信号,最后通过听觉神经到达大脑形成听觉;(2)相同材质的物体,轻、薄的、细的、短的振动频率大,音调高,据此分析热水瓶中空气柱振动的音调变化即可。
(1)产生听觉的部位在大脑;(2)小明通过声音判断热水瓶中水满的原因为:往热水瓶内灌水时,由于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瓶内水不断增多,瓶内的空气柱不断变短,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变大,音调变高,所以通过音调高低可以判断瓶内水是否将灌满。
35.答:香味刺激鼻内的嗅觉细胞;王涛闻到香味,味道传递到了大脑形成嗅觉;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判断结果:菜香;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为环境刺激、感官感受,大脑对信息处理,决定行为方式。
本题为分析题。(1)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嗅觉。(2)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根据题图模型,这一程序包括:香味刺激鼻内的嗅觉细胞;王涛闻到香味,味道传递到了大脑形成嗅觉;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判断结果:菜香;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为环境刺激、感官感受,大脑对信息处理,决定行为方式。
36.(1)鼻、眼、舌、皮肤(2)大脑(3)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1)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2)嗅觉的形成部位是在人的大脑;(3)嗅觉具有适应性。
(1)天气还是那么热,运用的是皮肤来感觉,小明走到橘园门口时,随到橘香味,是用鼻感受的,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运用的是眼,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不错,运用的是舌;(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大脑;(3)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的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故答案为:(1)鼻、眼、舌、皮肤;(2)大脑;(3)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甬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