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中国眼底病论坛第二单元的眼底病检查与诊断环节由马景学、孙晓东、杨柳、苏冠方几位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依次作了精彩的发言。
孙心铨教授在“3D-OCT检查黄斑区GCC中的亚正常眼及其演变”报告中对亚正常眼的定义及两种临床表现作了陈述,认为亚正常眼的实质是视神经疾病、青光眼或伴有视神经损伤的眼底病的潜伏期表现,且亚正常眼可向潜伏期亚正常眼演变。一旦时机合适,临床就会发病,按上述临床发病期变化发展。亚正常眼临床相当多见,似乎不可预防,恢复也很难,而且有些病例可能终身长期存在不发病。尽管两种可能性均存在,对这些病例是值得加强随诊、观察,总结经验。
刘晓玲教授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OCT新视角”中报告了她利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精细改变的研究结果。不但发现视网膜病灶区主要有单纯RPE隆起、神经上皮脱离、IS/OS萎缩三种表现;而且发现OCT是诊断随访中浆患者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其中的高级RPE分析功能可定量追踪患者细微病变情况并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C-scan工具可直观观察IS/OS层萎缩情况,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研究与随访提供了新视角。
马景学教授在“CRVO致CME的SD-OCT分析”中对其团队利用Spectralis频域OCT(SD-OCT)测量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囊样水肿(CME)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容积变化的研究结果作了报道。研究结果发现,CRVO-CME黄斑视网膜水肿增厚呈山峰样,较正常视网膜显著增厚,SD-OCT可以实现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容积的精确测量,对CRVO-CME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刘杏教授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和病理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版块讲述了其团队对先天性视网膜劈裂(XLRS)和病理近视性视网膜劈裂患者黄斑区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图像特征进行的分析结果。他们发现,XLRS与病理近视性视网膜劈裂均可累及视网膜内、外层,但好发层次不同,XLRS患者内核层劈裂最常见,而病理近视性劈裂最多见于外核层/外丛状层间劈裂,且内界膜/神经纤维层劈裂仅见于后者。
吕林教授在“高度近视黄斑劈裂临床分期”发言中报告了其团队在通过OCT结合核磁共振观察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各种形态及自然转归并进行临床分期的研究结果。研究认为,OCT和MRI观察有助于了解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自然病程,黄斑劈裂应该进行分期,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
俞笳教授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中渗出的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研究”报告中讲述了其团队如何利用频域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OCT)研究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CSC)中渗出的特点。报告总结到,神经上皮下渗出可能导致了神经上皮凹陷进而引起感光细胞缺失。OCT能为我们进一步理解CSC病理过程提供帮助。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特别是老年性以及陈旧性、复发性病例有时不易确定是否存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翁思思教授及其团队对“OCT血管成像(SSAD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鉴别诊断应用”进行了研究。他们在观察门诊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病变的患者OCT血管成像(SSADA)图像特征,结合OCT、enfaceOCT以及眼底血管造影FFA等进行鉴别诊断后认为,OCT血管成像是眼科影像学的一项突破,它能无创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位置及大小,是有效的视网膜及脉络血管快速显影技术。在CSC及AMD的鉴别诊断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它将有可能取代FFA和ICGA成为眼底疾病的重要诊断工具。
周彦萍和孙晓东教授在“伴后巩膜葡萄肿的病理性近视眼脉络膜厚度分析研究”报道中介绍了他们对病理性近视不同类型后巩膜葡萄肿与脉络膜厚度关系的观察,后巩膜葡萄肿发展与脉络膜萎缩关系以及它们对病理性近视视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伴与不伴后巩膜葡萄肿的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不同,提示不同类型后巩膜葡萄肿对后极部脉络膜血流影响不同。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治疗白癜风什么方法好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