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
诗艺的神话
这并非人类所教,
一颗神圣的心推动着我,
怀着无限爱意迎向无穷。
没有哪一个德国诗人像荷尔德林这样信仰过诗艺以及它的神圣来源。听起来有些奇怪,这个温和的、来自施瓦本的新教牧师候选人对于那些看不见的,对于诸神有一种完全古希腊的观念,他信仰“父亲以太”和命运的统治,比他的同辈诺瓦利斯和布伦坦诺对上帝的信仰还要虔诚:诗艺对他就像福音对他们,是最后的真理的发现,是醉人的秘密,是圣饼和葡萄酒,是把肉体凡胎奉献于永恒并使之与永恒相结合的东西。即使对于歌德,诗艺也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对于荷尔德林却是生之意义所在,对于歌德来说它不过是一种个人的必需,而对于荷尔德林来说却是一种超个人的、宗教的必需。他敬畏的认为,诗艺是神的呼吸,是独一无二的和谐,人生原始永恒的矛盾将在其中在福至心灵的时刻化解、缓和。就像以太弥合了天地之间的空间,诗将填平精神的高与低之间、神和人之间的深堑。诗——我重复一下——对荷尔德林来说并不像对其他人那样是生活的一种悦耳动听的配料,是人类精神躯壳上的装饰品,而是具有最高级的目的和意义的东西,是包容一切、塑造一切的原则:为此付出自己的一生是唯一有价值的、光荣的献身行为。从观念的伟大才能解释荷尔德林英雄气概的伟大。
荷尔德林文集
作者:[德]荷尔德林著戴晖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05
荷尔德林在他的诗中无数遍的描绘过这个诗人的神话,我们必须重述一下他的神话才能理解他火热的责任心。对于他这个“诸神”虔诚的信仰者来说,世界向古希腊、柏拉图理解的那样是完全分成两半的。高高在上的是“天神安逸的在光里散步”,不可亲近但怀有恻隐之心。下面芸芸众生在单调乏味的日常琐屑中劳作、休息:
像徘徊在黑夜、像居住在冥府,
如果我们人类没有神性。他们
被束缚在各自的工作上,在嘈杂的工场里
只能听见自己的声音,这些野人用强健的
臂膀辛勤劳作,一刻不停,但到头来总是
像复仇女神,没有结果,只剩下胳膊酸痛。
就像歌德在那首东方诗里所描绘的,在朝霞“怜惜那些受苦的人”之前,在两个领域的联络者出现之前,世界分成黑夜和光明。如果在他们之间不存在暂时的、友好的纽带,如果上面的不能反映下面的世界,下面的世界又反过来反映上面的,那么这个宇宙就会是一种双重的孤独:神的孤独和人的孤独。即使上面的“在光明之中安逸的散步”的神也不会快活,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只要他们不被感觉:
就像英雄需要花冠,那些
受人烟火者
总是需要有感觉的人类的心
为自己增光。
浪游者
作者:[德]荷尔德林著林克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09
这样下面的就往上挤,上面的往下涌,精神接近了生活,生活上升进入精神的领域:所有长生不死的事物如果不被凡人认识,如果不被尘世喜爱,就会没有意义。被一道目光如饥似渴的凝视,玫瑰才是真正的玫瑰,当晚霞在人眼的视网膜上反射出光辉,它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就像人类为了不消逝需要神性一样,神为了真正的存在也需要人类。因此他就创造出他的力量的见证人,创造出为他唱赞歌的嘴,创造出诗人,以使他真正的成为神。
荷尔德林观点的原型恐怕——像他所有诗学的观点一样——是借用,是从思想巨人席勒那儿抄袭来的。但席勒那冷冰冰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伟大的世界的主人没有朋友,
感觉到缺憾——因此他创造了英才,
作为他神性的反映。
变成了荷尔德林对诗人的顿悟美妙动听的幻象:
欲说不能,孤独的
在黑暗之中百无聊赖,他
有足够的标志,还有闪电和
洪水在管辖之中,
他还拥有思想,那圣父,
他在人群之中却不能真实的找到自己,
如果信徒们不在赞歌中表达自己的心声。
不是像席勒说的神是由于痛苦,由于百无聊赖才创造了诗人,席勒一直有艺术是某种高雅游戏的思想,而是出于一种必需:没有诗人也就没有神性,神性通过诗人才成为神性。诗艺,在这里人们会触摸到荷尔德林思想最深的核心——是神界的必需,他并不是宇宙内部的一项发明,而是创造宇宙。诸神不是出于游戏冲动而派遣诗人,而是出于必需:他们需要他,这位唇枪舌剑的使者:
与魔鬼做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作者:[奥]斯茨威格著徐畅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07
然而众神也厌倦了
自己的长生,倘若
天神也需要什么,那
就是英雄和凡人
和别的血肉之躯。因为
天堂里的人对自己都麻木不仁,
于是必须,如果可以
这样说的话,借神的名义的
另一位代替他们感觉,
他们需要他。
他们需要他,那些神祇,同样,人也需要诗人,他们是:
圣器,
生命之酒,英雄的精神
藏在里头。
在诗人身上高高在上的和下面的东西融汇在一起,他们将双声变为必然的和声,变为具有共同性的东西,因为:
共同精神的思想在
诗人的灵魂中静静的安息。
生于凡尘、浸透神性的诗人的形象就这样走到寂寞与寂寞之间,他们被精心挑选出来,身负诅咒,又肩负使命——用神一样的目光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