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茴茴
学戏的人,戏在台上,也在生活里。坐在我对面的董晶晶,说话间,谈到对自己音乐启蒙的爷爷,忍不住模仿起老人家的唱腔和表演,一段评剧《刘巧儿》唱下来,眼含笑,手轻舞,戏曲的美如流水般从她的眼里、脸上、手边,流到人的心里。
不久前,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剧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董晶晶的声乐硕士毕业音乐会感动了许多人。她为这场音乐会选用了“诗韵梅花”的名字,了解她的人都知道,这寓意她人生、艺术道路上如梅花般经历苦寒却始终坚韧的性格。
学海无涯学有巧思
董晶晶的爷爷是老北京一名手工业者,对老北京的许多叫卖调、京韵大鼓、评剧等传统曲艺极为熟悉。小时候,每当她和弟弟打闹不和,爷爷总会慈爱地把她们拉到身边,绘声绘色给她们唱上一段,两个孩子瞬间忘记了争吵,晃着脑袋眯着眼睛沉浸在爷爷的哼唱中。5岁那年,北京京剧院到董晶晶家的村子演出,一出《穆桂英挂帅》把董晶晶迷住了,唯美的唱腔、精致的扮相让她念念不忘,小小年纪当天晚上竟然失眠了,满脑袋都是头戴翎子、身背靠旗的穆桂英。
带着对戏曲的痴迷,董晶晶考上了北京戏曲学校,学的是河北梆子。一开始,她总是痴迷京剧,偷偷学京剧的唱腔和念白,戏校带她的老师非常开明,每次老师教授新戏,都让她自己设计再演一次,念白、唱腔、出场、表演,她都加入自己的想法。学花旦,董晶晶把《柜中缘》、《喜荣归》这些戏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后来戏路越来越宽,她既能演花旦也能演青衣。学《窦娥冤》时,她还自己琢磨设计了一场“走魂”戏,借鉴河南豫剧《大祭庄》里的水袖技巧,又将自己学花旦时的“手绢功”里面的几种技巧融合在一起,加上脚下的“圆场”,窦娥冤魂来去空灵、缥缈的舞台形象,非常逼真的展现在观众眼前。一场戏演完,台下观众都在流泪。就连她的主课老师也被唱哭了。
年,正当戏曲界的前辈们都看好董晶晶时,爱好歌唱艺术的她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声乐进修班,拜在声乐教育家朱以为门下。从第一眼见到她,朱老师就觉得这孩子透着一股灵气。教学上注重民族性传承的朱老师对于董晶晶身上积累的戏曲“基因”格外珍视,认为这是学习民族声乐最不可或缺的“风格性”。还有她持之以恒的毅力,让朱老师大为赞叹。有一次天降大雪,朱老师想:这么大的雪,从郊区到中国音乐学院的路很可能已经被大雪封住了,董晶晶今天不会来上课了。没想到,当琴房的门被董晶晶敲开的瞬间,朱老师被感动了:董晶晶浑身是雪,小手小脸冻得通红,怀里揣着用报纸包着的冷馒头,没想到她竟然是改坐火车过来的。
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习,让董晶晶的歌唱梦想插上了翅膀。她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比赛。年,她参加北京“万事发”歌唱大赛,初试锋芒,一举摘下了桂冠。紧接着又在“京、津、沪、粤”国防之声大赛上获得了银奖。在第七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董晶晶又获得了民族唱法的第二名。这些大赛让她的歌声走进了千家万户。很快,部队就发现了这棵艺术新苗,她被特招入伍。穿上绿军装,走进火热的军营,董晶晶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为士兵歌唱,她走到哪,就把歌声带到哪。一次在哨所给即将退伍的战士们演出,大雪封山,文工团长带着她和另外两位演员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天下来走了16个执勤点,唱了50多首歌,嗓子充血,长满了水泡。在海岛,连续的野外演出,日光暴晒,皮肤严重炙伤,但是她的歌声却依然那么清凉、那么温柔、那么刚强。每次下部队归来战友们的表扬信、请功信也会纷纷而来,为此她荣立了两次二等功。
在全军“军营之声”大赛中,当时是评委之一的解放军艺术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孟玲听到董晶晶的歌声,当场激动地说:“这孩子条件太好了,应该让她来军艺继续学习深造”。她力荐董晶晶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年,董晶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拜孟玲为师,继续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追求。在孟老师的点拨下,董晶晶又在全军各个大奖赛中获得各种奖项,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孟老师用美声唱法的训练给董晶晶拓宽了演唱技巧,使她的演唱能力又有了很大的提升。对那些难度较大、风格性强的创作歌曲和歌剧选段能够驾驭的游刃有余。
董晶晶与恩师朱以为(左)、孟玲(右)
战病魔返舞台
军艺毕业后董晶晶顺利成为当时总政歌剧团的青年女高音歌唱演员。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当她的歌唱事业步步攀升的时候,年春她突患急性脊髓炎,瘫痪在床。通过抢救,生命虽然保住,可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她只能卧床或双手拄着拐杖蹒跚前行。
不服输的她没有轻易向命运低头,为了重返舞台,她遍请名医,遍尝百草,开始了漫长的求医和康复之路。为了治病,她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卖掉了值钱的东西,家里只剩下一张床,一个灶和一个摆满了奖杯和军功章的柜子。正当她处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中医界的大家——刘力红教授。正是刘力红教授对她的无私医治和帮助,8年后董晶晶终于战胜了病魔,重返舞台。康复后的那年春节,董晶晶回到自己住院的医院的神经内科慰问演出,曾经诊治、照顾过她的医生、护士看到穿着军装动情歌唱的她,人人都惊呆了,演出结束后,大家都冲上去拥抱她,争先恐后与她合影留念,并不住的说着:“奇迹呀!”
年,董晶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硕士研究生,再次拜在朱以为先生门下。在毕业音乐会上,她选择了演唱难度很大的《窦娥冤》歌剧版。这对于大病初愈的她是不小的挑战。她对舞台的控制、表演的专业性,令在场观众深深的折服,而这些都出自她自己的导演设计。为了在舞台上完美呈现窦娥冤魂的形象,她克服左腿依然半麻木的状态,苦练了一个多月。
良师如母传承师恩
在很多人眼里,遭遇这场大病的董晶晶是不幸的,但她却感慨自己从中得到了很多人的爱。康复并重返舞台,除了丈夫的不离不弃,就是老师们对她无私的关怀。以前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每逢比赛或重大演出,两位老师都会像母亲一样,让她住到家里,给她做饭、调声音,她生病之后更是像牵挂自己女儿一样牵挂她。生病的那几年里,朱老师和自己的老伴儿每周都会开车带董晶晶去京郊泡温泉,就因为听说泡温泉对她的康复有帮助。孟老师则经常骑着自己的小自行车,带着营养品来看她,知道她好学,每次还都带着新谱子,鼓励她说:“孩子,你唱的那么好,老天爷一定会眷顾你的!你一定会康复并重返舞台的。”良师如母,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董晶晶和她们建立了一种超越师生更像母女的感情。如今,重返舞台的董晶晶也成为了老师,对待学生也如同自己的孩子。每收一个学生,她第一件事就是先请学生吃饭,先沟通再教学,听学生说说心中所想,希望往哪一个方面发展。每次上课一个小时,她都要额外给学生多上半个小时,聊聊歌唱之外的事情。之前一个学生因为父母离异,有轻微抑郁的症状,董晶晶总是细心观察她的想法,经常疏导安慰她。现在,这个孩子变得阳光许多,不再沉浸在过去的阴影中。董晶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