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强调别再给孩子玩手机了,一组数据告

文章来源:视网膜劈裂(症)   发布时间:2021-8-29 16:06:59   点击数:
 

爸爸妈妈们,别再总让孩子玩电子产品了,危害真的挺大的!

如果,实在忍不住,也得严格控制好时间。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组数据:

孩子连续看20分钟投影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10.4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6.3秒(泪膜破裂时间其正常值为15-45秒,少于10秒为病态)

★平均每分钟眨眼12.67次

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hone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3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7.67次

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ad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4.67次

孩子连续看20分钟液晶电视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18.8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6.7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9次

其实,电子产品就像是把双刃剑。

作为我们成年人,很多人都无法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就更别说孩子了。

那么,我们的孩子该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应该把握怎么样的一个度,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电子产品,如何防止孩子过度沉迷其中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为什么幼儿阶段不能接触手机呢?

首先,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其次,有专家表示,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的可能性也越大。

那么,如果家有1-3岁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要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父母手机中不要下载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

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手机,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如果家有3-6岁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这样:

父母家人手机尽量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

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读物。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多开始进入了叛逆期。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用父母身份强压、用亲子关系威胁。

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你饭吃!”“再玩我就不要你了!”

其实这种方式弊大于利。

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做:

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

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

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

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

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

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

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

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根的做法。

电子产品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hubb.com/ystl/10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