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舱设计的发展历史,似乎也是一部车载屏幕的变迁史。
从老款桑塔纳收音机上的单色点阵屏,到奔驰W上的7英寸多色液晶屏;再从奥迪A6上可隐藏的折叠屏幕,到Model3内赫然矗立的中心大屏。
我们可以看到,屏幕的尺寸、显示素质在不断地攀升,其承载的功能和在座舱内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越大越豪华
就像电视一样,曾经在消费者的眼中,车里的屏幕越大,车子也就越豪华。年,当时的全新一代奔驰S代号W带着焕然一新的内饰设计和两块12.3英寸的大屏幕,直接刷新了消费者对于汽车内饰的认知。并靠着这个车型,一举拿下全球豪华车销量第一的宝座。
仅仅从内饰来看,同年的宝马7系与奥迪A8确实要逊色不少。三款车屏幕的尺寸也不在一个量级。
虽然不能完全归功于这两块大屏幕,但是其双联屏的设计确实被当时的消费者视为豪华的象征,引来了不少后来者的模仿。也是从这里开始,液晶仪表+中控大屏也成为了高端车的标配,屏幕的尺寸和多少也成为了车企在宣传产品豪华属性时,必定提起的部分。
不过,如果单说尺寸的话,当年还有一个更为极端的存在,那就是特斯拉ModelS。这款车型的量产时间相较于W更早一年,从款ModelS的内饰可以看到,在当年传统车企还在尝试小步慢走的逐步放大车载屏幕的尺寸时,特斯拉就直接将一块17英寸巨屏塞进了中控台,相当于整整两个iPad。
别说是车里,就在生活当中,人们也很难接触到如此之大的一块触控屏幕,在当时给乘客的视觉冲击可想而知,也自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按键虚拟化
引起巨大争议的原因,有一半是来自于其在当时堪称疯狂的尺寸,那另一半,则是它首次在量产车的中控上,用屏幕代替了绝大部分的物理按键。
不难发现,ModelS的中控台应该是历来最为简洁的,一眼瞟过,中控上能够看到的物理按键只有两个,一个是法律强制规定的双闪按钮,还有一个是手套箱的开启按钮。
如果说当年将多媒体功能搬上车带来了屏幕在车内的第一波普及,那ModelS则是用物理按键虚拟化的方式,进一步加速了大屏幕对于小屏幕的替代。
当一块屏幕需要实现更多的功能时,也就意味着控制元素的增加。在不增加操作层级的基础上,势必要增加屏幕的面积来容纳更多的控制元素。ModelS的屏幕可以控制的功能要远远大于其他车型,90%的操作按钮都被放进了屏幕当中,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ModelS搭载了一块这么大的屏幕。
在特斯拉早期的操作界面中,几乎没有大面积的空白,也就是说,近乎所有的面积都被用来显示有效内容。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使用大屏幕并不是特斯拉一拍脑袋天马行空的想法,而是座舱智能化逐步加深的必然结果。
事实证明,用屏幕代替物理按键也已经成为了目前新产品的主流。即使是传统车企阵营,也开始逐步在座舱内用虚拟按键来代替物理按键。新款的奔驰S代号W是如此,宝马iX亦是如此。
军备竞赛正式开赛
在物理按键的时代,车企会去特别优化按键和旋钮的手感来提升品质感,打造差异化。甚至会去精心调整旋钮转动的声音,清脆悦耳的哒哒声,让用户的每一次转动都是愉悦的体验,例如奥迪MMI上的旋钮手感备受好评。
来到虚拟按键的时代,物理按钮被屏幕替代后,如何打造高端产品的品质感与差异化?落脚点自然就扎在了那块屏幕上。方寸之间的军备竞赛,也就由此展开。
相信一些驾龄比较长的司机应该依稀还记得,早期汽车上所使用的屏幕一直要落后于移动设备屏幕数年。碍于车规级认证和彼时对于车载屏幕素质的不重视,很多汽车本着只要有就行的思路,让不少汽车车载屏幕的观看体验堪称灾难级,分辨率低、偏色严重、可视角度差等等槽点一应俱全。
而现在,哪怕是一辆十万级小车上的屏幕,都能够达得60分的及格线。而那些动辄售价三四十万元的旗舰车型,更是将屏幕的每一个参数,都武装到了牙齿。
在年的下半年即将交付的几款热门车型中,MiniLED与OLED成为了它们共同的选择。这两种新材质的屏幕在屏幕军备竞赛的背景下,已然成为高端车型标配,部分参数甚至要优于移动设备屏幕,这放在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为什么是MiniLED和OLED
要想知道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了MiniLED与OLED,不如先来看看作为一块优秀的汽车屏幕,首先要满足怎样的条件。
阳光下看得清
汽车由于其户外使用的特点,车载屏幕需要经常性地暴露在阳光直射下,一般来说,一天中阳光最为强烈的时候照度可达每平方米,Lux,在如此之高的环境光条件下,想让屏幕看得清其实并不简单。
第一点就是提升屏幕的亮度,一般情况下,小尺寸LCD材质屏幕面板的全屏亮度大概在80nit至nit之间,而MiniLED材质屏幕面板的全屏亮度可以轻松达到1,nit,峰值亮度更是超过1,nit,即使是阳光直射条件下,也完全看得清楚屏幕上显示的内容。
并且由于其可以单独关闭部分背光的特性,以及LED芯片比OLED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同等显示亮度下的功耗也要远低于LCD屏幕与OLED屏幕,带来的发热自然也更小。
在发热更小的前提下,MiniLED在高亮度显示条件下,独立式小尺寸背光模组的散热效率也要高于LCD。
除了亮度达标外,高对比度、全贴合技术也是在阳光下看清屏幕的必要条件。高对比度可以加深内容与背景的区分度,全贴合技术则是可以减少屏幕反光,在这两个点上,OLED就有着更大的优势,并且OLED的可视角度更广,更加适合用在中控屏幕上,便于照顾到各个座位的观看体验。
还要看得舒服
看得清只是第一条件,想要看得舒服,就涉及到了屏幕的尺寸、分辨率、PPI、刷新率以及色彩。根据苹果视网膜屏幕的标准,以及眼睛到仪表屏幕和中控屏幕的距离可以大致推算出,仪表屏幕的PPI应该至少达到,中控屏幕达到,才能在正常的观看距离下分辨不出像素点。
从42号车库App的车型库数据中可以看到,年的几款旗舰新品都满足该条件。
解决了分辨率和PPI的问题,再往前走就是刷新率以及色彩。刷新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更高的刷新率意味着更流畅的显示效果,目前绝大多数座舱所使用的屏幕刷新率均为60Hz,同样为60Hz,为什么有些品牌的60Hz感觉更加流畅呢?
那是因为部分车机的屏幕硬件刷新率确实达到了60Hz,但是其系统的帧率却不足60帧,屏幕空有60Hz的刷新率,却只能显示不足60帧的动画,就让人用起来觉得没有那么流畅。
而色彩可能是车机屏幕最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了,毕竟曾经车机屏幕大多数都是在显示功能图案,对于色彩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在目前的车企宣传中,还很少有看到车机屏幕色彩的部分。但是随着新产品越来越强调汽车的影音娱乐体验,一旦涉及到看视频,就势必会提高车机屏幕对于色彩的要求。
总结一下,一块合格的车机屏幕,至少需要nit及以上的激发亮度,视网膜标准以上的PPI,1:1以上的对比度,60Hz刷新率以及全贴合的工艺,以满足阳光下看得清,显示画面清晰锐利,没有明显卡顿的使用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屏幕所承载的功能将越来越多,用户对于屏幕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近两年的产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屏幕被运用在了越来越多的地方,例如副驾娱乐屏、前排控制屏、后排控制屏、过道娱乐屏等等,乘客们也在不断适应着座舱里越来越多的屏幕,在完成数量的登峰后,车企们又会在屏幕背后所承载的交互上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