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上图,这幅图画的是什么,你能看得出来吗?画的是人的一只眼睛,眼睛的视网膜上投射着蓝天白云。可是,为什么它的名字会叫《错误的镜子》?它到底哪儿错了?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人的眼睛可以读懂人的内心,然而这只眼睛让你读懂的并非人心,而是幻象。
这幅画的作者是马格利特,是一位超现实主义画家,什么是超现实主义呢?通俗点来说就是喜欢将各种稀奇古怪的梦境画下来的画家,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为你制造一个崭新的魔幻世界。
而这幅《错误的镜子》虽说看上去是描绘着视网膜中映射的大自然的蓝天白云,可映射在瞳孔里的蓝天白云并非真实的,这只是自然的幻影,真实的是大自然本身,所以马格利特称眼睛是一面错误的镜子。
怎么样?是一种梦幻的表达吧?还有更魔怔的呢。
这不是一个苹果马格利特这幅画名字叫做《这不是一个苹果》,可你看上去明明就是一个苹果嘛,但是画家却用法文在苹果上面写着:这不是一个苹果。
哦?这画家到底想怎样?自己明明画的是苹果,却又用文字告诉大家,这不是一个苹果。他的图和词是相互对立的,通过这种方式会让懂法文的观者内心陷入了恐慌,会让人怀疑自己看到的图案符号是否真实,它与语言之间所起的冲突会直接颠覆自我认知,对符号的认识产生了不确定性。
上图只是马格利特的“这不是……”系列中的其中之一的作品,他还有一幅作品具有典型性的。
形象的叛逆马格利特这幅画名为《形象的叛逆》,也是马格利特画的。画面中画的是一个烟斗,可烟斗下面却用法文写着:这不是烟斗。
这的确不是一个真正的烟斗,只是画面中的一个烟斗符号,在文字陈述上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又是通过语言符号来对具体事物产生认知的呢?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符号的时候,往往会代入到符号指称的事物本身。就好比你看到一张照片里面的一双鞋,你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就是一双鞋,可它又不是一双鞋,它只是鞋子的一个符号,可是你很容易就会将照片中的符号代入到事物本身,其实这不过是真实事物的“幻象”,图像是现实事物的符号呈现。
双重之谜马格利特后来画家又创作了《双重之谜》,这幅画作可谓是《形象的叛逆》的续篇。《形象的叛逆》这幅画被搬进了画面的右下角,而左上角出现了一个悬浮的烟斗。首先,这幅画作很形象地证明了《形象的叛逆》中的烟斗只是一个符号,并非是真实的,因为它现在确确实实是出现在画架中央的画框内,而悬浮的烟斗与之相对立,似乎在告诫着人们它才是真实存在的烟斗。然而,右下角画架上的那句“这不是一只烟斗”依然存在,这种否定式的陈述,又让观者对悬浮中的烟斗产生了质疑,并否定它的指称功能。
其实,不管是《形象的叛逆》还是《双重之谜》,不管是画架上的烟斗,还是画架外悬浮烟斗,它们都不会成为真正的烟斗,它们都是现实世界里面烟斗的符号再现。
不管你将烟斗画得如何巧妙,这终究只是烟斗的“幻象”。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绘画是摹仿真实的事物,让其变得逼真,但再怎么逼真它也不可能变成真实的事物,但是,如果绘画完全脱离现实,再现生活中的不存在之物,再现的合理性也会遭到质疑。
看马格利特的作品,你会发现由始至终看到的只是一场梦,它颠覆了你对符号与真实世界的认知,甚至会让你崩溃,因为你一直想在画面中寻找到什么,但是最后你却发现什么都没有,一切都只是幻觉,一切都只是将你带入了梦中,你需要随时保持着清醒,但是又难以清醒。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