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李文生教授不仅是著名眼底病和白内障专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眼科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专家。他从年开始率先在中国进行遗传性视网膜疾病(hereditaryretinaldiseases,HRD)基因治疗研究工作开始,一直从事HRD包括RP的基因和细胞治疗以及发病机制研究,是国内该领域主要研究者之一。10余年以来,李教授团队在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与眼科基因治疗领域相关基金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HRD基因治疗临床前和发病机制研究。
到目前为止,李教授团队在HRD领域发表了23篇国内外文献。由于他对HRD基因治疗领域的重要贡献,年李教授成为中国首位获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学会(ARVO)颁发的“青年临床科学家研究奖”获得者。
李教授在美国麻省大学从事基因治疗研究中国首位获ARVO“青年临床科学家研究奖”
今年以来,李文生教授团队在国际罕见病顶尖杂志OJRD和国内核心期刊眼科杂志分别发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在OJRD发表的是目前唯一一篇关于LCAⅡ型基因治疗的系统性评价,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探讨了眼科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创新科研成果。
在国际罕见病顶尖杂志OJRD发表的文章在中国核心期刊眼科杂志发表的文章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研究的最新现状如何?
据李教授介绍,老百姓通常说的夜盲症,实际上包括众多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最常见的就是视网膜色素变性(RP)。目前除了由RPE65基因突变引起的LCAⅡ型年在美国和年在欧洲批准上市以外,其他类型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还在进行临床试验之中。
在LCAⅡ型基因治疗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国外又接着进行了由MERTK(RP38)基因突变引起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由ABCA4基因突变引起的Stargardt病、由CHM基因突变引起的无脉络膜症Choroideremia、由MYO7A基因突变引起的Ush1B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由RS1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视网膜劈裂以及由CNGB3基因突变引起的全色盲I型等6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在以上这些临床试验中,由RP38基因突变引起的RP报告了1年的结果,由CHM基因突变引起的先天性无脉络膜症报告了2年和4年的结果,CNGA3基因相关性全色盲也有4年的初步结果,但是其它如Stargardt病、X-连锁视网膜劈裂、Ush1B型视网膜色素变性还没有正式的临床试验报告。从这些已经报告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治疗效果还是比较肯定的,其中MacLaren等人报告的6名无脉络膜症患者经过基因治疗以后4年多的追踪观察,发现其中两名患者的视力得到明显改善,且疗效持续了4年之久,而他们未接受治疗另一只眼睛的视力则在缓慢衰退。另外3名患者接受治疗眼的视力在4年中没有衰退。
基因治疗可以解决所有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吗?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针对单基因隐性HRD的研究,基因治疗理论上适合包括LCA患者在内的所有HRD患者。但是鉴于HRD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学异质性,特别是光感受器变性的多元机制,特别是在疾病的终末期,当外层视网膜结构损伤严重时(视网膜重编程),不管是基因治疗还是干细胞治疗都无法再生大部分感光细胞,因此也无法改善此类患者的视功能。鉴于此,我在差不多年左右就提出来一个观点,那就是应该对于不同的HRD甚至是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探讨把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以及神经保护等结合起来的综合防治措施。我们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我当年提出来的假说。目前,我的团队正在进行这样的联合治疗研究。
李教授特别强调,目前虽然夜盲症本身不能根治,但是由夜盲症引起或者说跟夜盲症相关的白内障、玻璃体浑浊、黄斑前膜和黄斑水肿等并发症还是可以治疗的,只要夜盲症没有到最晚期,经过手术或者药物治疗以后多多少少还是会提高一些有用的视力。
有希望但不能太乐观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眼科领域真正的“硬骨头”,希望早一点攻克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这个眼科领域真正的“硬骨头”。全世界大约有万人因为这个病而生活在黑暗之中。希望不要等到我女儿当眼科医生的那一天,但是目前看起来真不乐观,可能还得靠她们那一代人来啃下来这个“硬骨头”。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