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片箱里这两个是什么镜片?它们有什么用途?本期微课和大家讲讲裂隙片和小孔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裂隙片
目的:用裂隙片检查散光度数和轴位
裂隙片宽度:0.5mm、0.75mm、1.0mm、1.5mm、2.0mm
裂隙片使用原理:
散光是指各个方向屈光力不同,对光线汇聚能力不一样,所以不能聚焦成焦点。如果给散光眼矫正,各个方向给的镜片度数也不一样。对于规则散光而言,最大光度与最小光度所在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如果不相互垂直为不规则散光。以上图为例最小力量在-2.00D在方向,最大力量-4.00D在90方向,在,30,45,60,90方向,屈光力分别从小到大递增分别为-2.00D,-2.50D,-3.00D,-3.50D,-4.00D。其实每个方向都有对应的屈光力,而且每个方向的屈光力也是不一样的。但如果没有散光,各个方向的屈光力是一样的。
当我们把裂隙片放到眼前,裂隙所在的方向都会对应着这个方向的屈光力。如果各个方向屈光力一样没有散光,裂隙不管在哪个方向对应的屈光力也是一样的,所以看视标的清晰度也是一样的。如果有散光,裂隙在不同方向对应的屈光力是不一样的,所以看视标的清晰度是不一样的,以上图所示,方向屈光力最小所以裂隙在此方向最清楚,90方向最模糊。裂隙片使用方法:
戴试镜架,遮盖一眼,注视远处视标
1.将视力矫正到0.7(仍处在雾视状态)
2.在眼前加裂隙片,在0~度之间旋转,看是否有清晰度的变化:
3.若无变化,则无散光
4.若有则在两个主方向上(最清楚、最模糊)分别验光
5.首先将裂隙片置于患者所说的最清楚方位,加正球镜,患者如果说更模糊再改加负球镜,直至加到最佳视力,记录此时所加的负球镜度
6.将裂隙片转到患者所说的最模糊的位置,加正球镜,患者如果说更模糊再改加负球镜,直至加到最佳视力,记录此时所加的负球镜
7.两次的差值为散光度(清晰位为负散轴)
此例为-2.00-2.00x
注意事项:
1.先雾视避免混合散光
2.在清晰位和模糊位先加正球镜试片,为了避免调节
3.清晰位和模糊位为散光轴向(清晰位为负散轴)
4.对圆锥角膜形成的剪动散光也能有较满意的确定
5.小瞳状态下的浅度远视散光效果不理想
/2/小孔片目的:鉴别视力下降的原因
屈光不正
眼病
实验:
通过小孔看东西是更清楚了?还是模糊了?还是没有变化?
用手指自制的小孔
不同的人通过小孔看东西清晰度的改变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视力提升了,有些人反而更模糊了,还有人是没有变化的。
本来是清晰的花朵(左图),但加了小孔片后反而模糊了(右图)。
针孔片原理:
1.象差:加针孔片后象差减少,视力提高。
2.景深:加针孔片后,增加景深提高视力。
3.弥散圈:非正视眼不调节时,加针孔片缩小网膜上弥散圈,视力提高;正视眼和轻度远视调节时弥散圈基本不变,对视力基本不影响。
4.衍射:加针孔片,衍射产生,明暗交替的Airy圆斑直径增大,使成像质量下降,视力下降。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光将偏离直线传播的路径而绕到障碍物后面传播的现象,叫光的衍射,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圆孔衍射
实验:
找一个不透光的纸板(锡箔纸),戳一小洞,手电筒透过洞照射,既能看到衍射现象。
5.照度:加针孔片后网膜照度减少,视力下降。
由上可知1-3会使视力提升,4-5会使视力下降,最终造成的效果要看对眼睛叠加的作用。一般有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眼病时1,2,34,5视力会降低;
屈光不正引起的视力下降时1,2,34,5视力会提升
正视眼1,2,3≤4,5,视力不变或下降。
针孔片使用注意事项:
1.不同屈光状态与针孔视力的关系
–正视眼视力不变或下降
–近视眼视力提升
–远视眼影响视力视力提升
不影响视力视力不变或下降
–散光眼视力提升2.屈光不正的程度与不同直径针孔片视力的关系
注:以上结果为某视光专业班实习记录
3.不同直径的小孔片应用
0.5mm高度屈光不正
1mm低度屈光不正
3-4mm散瞳后视力或屈光检查4.特殊情况下小孔片应用
角膜不规则散光:当框架眼镜不能获得较好矫正视力而RGP能矫正者,需要考虑角膜不规则散光,可使用针孔片。通常0.5mm直径针孔片好于1.0mm直径者。比如针孔视力达1.0,但不管框架眼镜怎么矫正,视力都不好,可判断是角膜不规则散光所致。
白内障合并屈光不正:加用针孔片可能存在三种情况:如果透过针孔的光线通过的是晶状体的混浊区域,则视力不提高;如光线通过的是晶状体的透明区域,则视力可提高;如部分光线通过的是晶状体的透明区域,部分光线通过的是晶状体的浑浊区域,则视力可提高可不提高。
注:对于这两种特殊情况,将针孔片置于试镜架上就不适宜了,最好让患者自己手持针孔片,寻找到最好视力的状态。通常可以通过观察患者获得最好视力时的头位、眼位来分析屈光通路上相对透明的区域。
-万里路精彩线上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马上报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