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首是春,俯首是秋,张承芬教授离开我们已经2年。高山仰止,怀着对前辈的无限敬仰与怀念,医院眼科纪念张承芬教授暨眼底内科学术论坛在医院学术会堂举行。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纪念活动由医院张顺华副主任主持,医院科研处处长黄辉,眼科赵家良教授、董方田教授、叶俊杰教授及多位外院教授莅临现场,眼科在京人员均前往会场,现场参会。
图1张顺华副主任主持线下纪念论坛
纪念论坛以一段小视频开场,介绍了张教授充满艰辛,却始终执着眼科一线,为我国眼科尤其是眼底病事业不断奋斗的一生,展现了张教授的大医和大爱。随后由陈有信主任发言《张老师的精神》深情回忆了与张老师相处的点滴,讲述了张老师对待患者的医者仁心,患者对张老师超越医患关系的依赖和景仰。张老师大爱无疆、身体力行、勤奋努力的精神,拥抱新技术、提携后辈的魄力和远见,支持着她与协和眼科共同走过艰苦的过往,也在后辈们的努力下继续稳健前行。张老师的精神,正是百年协和“严谨、求精、勤奋、奉献”院训的亲身践行。本次会议还迎来了两位特别的参会者,张承芬教授的小患者小皓天和他的父亲,皓天的父亲回忆刚找到张教授看病时皓天才刚刚4岁,如今已经个头超过父亲的大小伙,当日张教授祥和的笑容和对4岁小皓天耐心的劝慰还历历在目,令人动容。
图2皓天和父亲与陈有信主任、赵明威教授合影留念
张教授教导学生,临床上的经验要及时总结,秉承张教授“学术为先”的精神,陈有信主任主编的《医院眼科病例精解》于年7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新书发布会也在本次论坛举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副社长孔荣华,医院陈有信主任、张潇医师先后介绍了本书的内容、构架及成书历程。该书整理张教授尚未完成的病例报告,并集合科里教授和年轻医师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或典型病例,汇编成册,以期为广大同道提供借鉴与思考。
图3《医院眼科病例精解》新书发布
纪念论坛的学术内容亦精彩纷呈,董方田教授回忆与张教授一同开展玻切手术的艰辛历程,勉励后辈在外部条件已经改善的现在,仍应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赵明威教授忆起跟随张老师学习打激光的历程,并提出自己对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的独特思考。叶俊杰教授详细讲述了从跟随张教授学习时的手工绘制眼底图到现在数码彩照,数十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和治疗的逐步革新。张美芬教授介绍了团队近10年来收集的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患者资料,并提出了新的诊断方案。钟勇教授则以几个临床常见却极易疏忽漏诊的病例,更为直观的揭示了病史询问和临床分析的重要性。刘熙朴教授介绍了近年来在视觉发育与障碍、中枢视觉障碍研究中所做的工作,及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卢宁教授讲述了临床中遇到的马凡综合征患者诊治过程,手术视频中“金苹果”一幕让人惊叹。睢瑞芳教授汇报了团队近年来在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方面做出的突出成果,并介绍了动物模型的构建。李志清教授以“不想起床的孩子”为题讲述了一例特殊的1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病中蕴藏的独到之处发人深省。12:30,上午的论坛饱含怀念的温情与学术的严谨中圆满落下帷幕。
图4各位专家教授在本次论坛深情回忆张承芬教授并做学术报告
下午的会议为线上会议,张新媛教授、齐慧君教授、丁小燕教授、张美霞教授四位著名的美女教授分别介绍了视网膜高反射点的识别要点和临床提示意义、Drusen尤其是Cuticulardrusen这一特殊类型与常见drusen相区分的独特之处、AMN的分型及对已知视网膜血管分层的思考、MAR(恶性黑色素瘤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及其与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猜想,讲解清晰,贴合临床,引人入胜。张含教授、陈浩宇教授则结合自身经验,分别就NV在抗VEGF治疗后变化过程和OCT上光感受器变性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戴荣平教授和于伟泓教授压轴出场,分别就视网膜劈裂和霜枝样血管炎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论坛的最后环节是激动人心的眼底病读图比赛,本次设置不同分值题目,两队分别答题,答对得分,答错倒扣分。张辰茜医生带队的蓝队对战干霖洋医生带队的红队,分别选择了从分题目答起的稳健路线,和从分答起的挑战策略,张潇、陈哲、杨治坤、韩若安、王尔茜医师做题目点评。比赛过程紧张亦不乏乐趣,既是比赛,也是相互学习和切磋。最终以蓝队的胜出落下帷幕。
会议的最后由陈有信主任做总结发言,鼓励大家学习张教授的对患者这种大爱无疆的品格,对疾病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要不忘前辈嘱托,在未来的行医路上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把老一辈协和人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样才能无愧于“协和人”的称号!
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