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平时很好相处,却喜欢独来独往

文章来源:视网膜劈裂(症)   发布时间:2021-4-2 10:19:28   点击数: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待人友善,却总是孤身一人;

他们不缺朋友,却乐于独来独往。

这些「友善且独来独往」的人为何如此?

待人友善与独来独往是相互矛盾的吗?

一起看看知友们怎么说~

知友

风墟(8w+赞同)

社交在本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功利社交」,一种是「共情社交」。

「功利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且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

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后,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会下降到几乎为零。旧的社交关系只有在两个人还能够产生有效交流的前提下才能继续维持。

电影《社交网络》

一个最常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把这两种社交类型混为一谈。最常见的就是:有一些人认为他的「共情社交」的朋友为他做那些「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观念一向是将功利社交与共情社交混为一谈。

当你的一个「共情朋友」向你提出「功利需求」的时候,如果你拒绝就会背上「不够朋友」的恶名。所以在中国「经营人脉」的方式就是「拉关系」,先和你套近乎,成为「?朋友」以后再提出「功利性需求」对方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

这本质上其实就是:试图通过建立「共情人脉」来从对方那里获得「功利性」的利益交换。

我们要意识到:对于「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气壮地向他提出共情类的需求。比如当你难过时可以要求他陪伴你,当你无聊时可以叫他一起玩,当你开心时可以拉着他一起疯。但是当你们涉及到「功利性」的交际时,你应当按照「功利社交」的方式去和对方沟通。

而这同时也意味着,当你的「共情朋友」向你提出超出边界的需求时你完全有百分之一百的权利拒绝他。决定是否帮助他的选择权完全在你手上,你不应该为他的不幸或问题负责,你也完全不需要在拒绝了朋友的请求时心怀愧疚,而对方也完全没有任何的权利因为你不帮助他而指责你。

知友

简单心理(赞同)

何为内向者?

对于我这样的内向者来说,社交是一个十分耗能的过程!我们会本能地回避无意义社交(闲聊),选择独来独往。这并不是孤僻或社恐,也不代表他们讨厌社交时的那些人,独处仅仅是一种「回血」手段,就像吃饭可以提供能量,睡觉可以恢复精神一样。

内向者(introverts)——这个占人群比例30-50%的庞大群体,似乎从未被大家真正认识过。

准确地说,内向/外向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外向者喜欢并且会主动创造很多刺激:形形色色的人们、各式各样的社交活动,都是他们的精力来源。而长时间的独处和沉思会令他们感到孤单、不安。他们就像小狗一样,喜爱互动,也容易被理解。

电影《爱宠大机密》

而内向者更像是喵星人,他们对自身感受更加敏锐,被自己内心的思考和感受所吸引。他们有着丰富的脑内活动,只是不需要时刻与他人分享这种体验。反而是在那些不被注意的时刻,他们感到更加自在,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本事。过多的外部刺激只会让他们的紧张水平迅速飙升。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内向者。美国人格心理学家JonathonCheek和同事们把内向者细分为了四种不同类型,并提出了STAR模型。一个人可以由一种类型主导,也可能同时是几种类型的结合。

1.Socialintrovert社交型内向者。他们倾向于与小群体社交。比起朋友数量,他们更追求朋友的质量。

2.Thinkingintrovert思考型内向者。他们通常不习惯与他人分享对于事件的看法(喜好或厌恶),更偏向于内省、沉思、自我反思。

3.Anxiousintrovert焦虑型内向者。常常在社交场合中感受到难堪、不自信以及痛苦而清晰的自我意识;总是执着于担心自己是不是冷场王、毁掉了整个谈话?别人会怎样看自己?

4.Restrainedintrovert克制型内向者。这种类型的内向者倾向于在说话、行动前先思考,他们的做事方式缓而稳,打腹稿是日常,拒绝冲动。

知友

Amos(1w+赞同)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成为朋友,独来独往是一种社交适应行为。

我们没有必要和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成为朋友,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平均分配给每一位朋友没有意义,做的事情没有必要满足所有人的期许。

独来独往且友善的人,明白邓巴数字,了解心理距离同心圆,懂得对身边的人好,有三五至交好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懂得说不,并且非常明白如何不给别人、更重要的是给自己添麻烦。

友善,只是一种修养,并不意味着承认你在他心中的地位。他的独来独往,仅仅是与你的圈子没有交集而已,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圈子。

从大环境来讲,这是从熟人社会往陌生人社会转变后非常正常的社交适应行为。收获幸福的目的不变,环境变了,当然我们实现的方式会进行调整,很自然。

电影《完美陌生人》

知友

杨见遥(1w+赞同)

晚上在看丁俊晖演讲的时候,被他的一段自白深深打动,我觉得很切题:

其实努力是不需要给别人看的。一个人在努力的时候,可能没参与到其他的一些活动和业余生活当中去,你就觉得这个人真是不合群,其实他可能是在做别的事情,他不是不合群,他只是在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电影《垫底辣妹》

作为曾受到全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hubb.com/jbby/9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