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患者,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每个人身边,总有那么几位。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已经高达6.69%~38.4%。
他们很好辨认,被厚如酒瓶底镜片耽误颜值的,大抵就是了。
为什么要戴这么厚的镜片?这得从眼轴被拉长说起。
我们知道,近视和眼轴被拉长有关:眼轴变长后,视网膜随着挪后,远处光线却循着老路在视网膜原来的地方相交成像,近视者自然就看不清远处了。
为了让光线晚一点相交,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被派上了用场,变成了我们的眼镜。
物理学告诉我们,凹透镜中心与边缘的厚度比越大,对光线的发散能力就越强。高度近视者作为一个近视度数在-6.00D(度)以上的群体,眼轴比其他人更长,需要有更强“散光”能力的凹透镜,这样光线才能穿过他们被拉得长长长长长的眼轴,成像在视网膜上。
所以高度近视者的镜片,中间更薄,边缘更厚,宛若酒瓶底,盛的是这个群体的无奈和悲伤。
他们的悲伤不仅体现在又丑又重的镜片上,还体现在:不能剧烈运动,因为容易导致视网膜脱落,进而失明。
视网膜是怎么脱落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玻璃体液化”。
玻璃体,是我们眼睛里最大又最清澈透明的球体,充满了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和视网膜紧紧相连,支撑着视网膜不掉下来。
玻璃体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凝胶状,99%的成分是水,剩下的是胶原纤维。
高度近视者的玻璃体更容易发生病变、液化,也就是说,原来半固体状的胶冻坍塌了,一些胶原纤维漂浮在水里,产生阴影投射在视网膜上,像在眼前飞来飞去的蚊子,这就是“飞蚊症”。
而与此同时,视网膜随着眼轴增长不断后退,与视网膜粘着的玻璃体却不会跟着变大,导致原本紧紧相连的玻璃体和视网膜逐渐分离,甚至对视网膜产生牵拉作用,造成视网膜裂孔。
由于玻璃体液化后的水分不断渗透,加上松动的玻璃体因重力下沉牵扯视网膜,都让已经十分脆弱的视网膜处于危险境地,在剧烈运动中一旦受到撞击,就容易脱落。
视网膜如果全部脱落,就会造成彻底失明,这是最令高度近视者恐惧的。所以他们即使再爱运动,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甚是辛酸。
更悲伤的是,视网膜脱离并不是高度近视者需要担心的唯一并发症。除此之外,比较棘手的还有中重度近视病理性视网膜病变。
如果把眼球比作一个气球,眼轴的拉长就像气球不断被吹大,视网膜变薄变透,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使得脉络膜大血管裸露,眼底形成像豹纹一样的纹理。
这种萎缩严重时可波及至黄斑区,导致视力减弱和视物变形,继续发展可导致中央视力完全丧失。
鸡贼的是,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病变虽然会导致严重后果,但在前期却难以察觉,所以高度近视者的定期检查和预防就尤为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两种病变虽然可怕,但也大可不必闻之色变,当今医疗技术的进步,已能在早中期做相应的补救工作。
比如,及时发现视网膜“破洞”后,医院可通过激光治疗“把洞补上”,甚至切除“搞事情”的玻璃体,用眼内填充物支撑视网膜复位……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