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动物学微课堂-08-
全国及各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全国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
黑龙江省
▼
吉林省
▼
辽宁省
▼
河北省
▼
北京市
▼
天津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山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江苏省
▼
安徽省
▼
上海市
▼
浙江省
▼
江西省
▼
福建省
▼
台湾省
▼
广东省
▼
珠江口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重庆市
▼
云南省
▼
陕西省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甘肃省
▼
青海省
▼
西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动物学
绪论温茹淑动物学微课堂00-09-07
绪论
自地球诞生之日,便开始酝酿生命的形成。动物在进化的这条历史长河中,如何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进化到高等的哺乳动物,形态结构及生活环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动物学》慕课将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系统分类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该课程受众范围广泛,全国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科研工作者、甚至动物爱好者均可在线学习该课程。
动物学课程主要以动物进化为线索,讲述不同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与生态的联系,体现了动物从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历程,及进化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动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动物生命体的结构和机能、及各类动物身体结构的不同进化水平和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建立动物结构、机能与进化、生态之间相互统一的观念;了解动物分类和动物进化的基本知识;能运用动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授课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掌握动物生命体的结构和机能、及各类动物身体结构的不同进化水平和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建立动物结构、机能与进化、生态之间相互统一的观念。
课程目标:了解动物分类和动物进化的基本知识。
课程目标4:能运用动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课程目标5: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大纲
周次内容第一周绪论0.1生物的分界(什么是动物)0.动物的分类(动物的归属感)0.动物的命名(取个学名去上学)0.4动物分门及其依据(浓缩的都是精华)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1上皮组织(机体也是有组织的)1.结缔组织(我们身体的零件为什么不会散)1.肌肉组织(秀出你的肌肉)1.4神经组织(灵敏的感应性从哪里来?)1.5器官和系统(更复杂有序的结构)第二周第二章原生动物.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最简单、最原始的动物).鞭毛纲(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动物).肉足纲(还记得巴巴爸爸吗?).4孢子纲(屠呦呦为什么得了诺贝尔奖).5纤毛纲(单细胞动物明星)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重要概念的发布会).生物发生律(人是猴子变的吗?)第四章多孔动物门4.1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海绵宝宝来了)4.多孔动物的分类地位(后继无人的侧生动物)第三周第五章腔肠动物门5.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真正的后生动物上线)5.水螅的结构(九头怪兽)5.腔肠动物分类(凉拌海蜇皮耶)第六章扁形动物门6.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上)(两侧对称体制和中胚层动物首次亮相)6.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下)(有口无肛门的动物)6.涡虫纲(再生家族的佼佼者)6.4吸虫纲--华支睾吸虫(古尸上发现的华支睾吸虫)6.5吸虫纲--日本吸血虫(瘟神来了)6.6绦虫纲--猪带绦虫(生殖高手)第四周第七章原腔动物7.1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假体腔动物亮相)7.线虫动物门--人蛔虫(你感染过蛔虫吗)7.其他常见线虫(中国五大寄生虫病)第八章环节动物门8.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上)(真体腔动物隆重登场)8.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下)(分节现象出现)8.代表动物--环毛蚓(蚯蚓家族那些事)8.4环节动物门的分类(俺也有漂亮的兄弟姐妹)第九章软体动物门9.1软体动物门的特征(上)(珍珠是怎样炼成的)9.软体动物的特征(下)(与众不同的乌贼)9.软体动物的分类--腹足纲(鼻涕虫来了)9.4软体动物的分类--瓣鳃纲(舌尖上的双壳类)9.5软体动物的分类--头足纲(头足三兄弟)第五周第十章节肢动物门10.1节肢动物的特征(一)--异律分节和附肢分节(海陆空大分队)10.节肢动物的特征(二)--外骨骼和肌肉(外骨骼的辛酸历程)10.节肢动物的特征(三)--体腔、循环和呼吸(开放体腔的是与非)10.4节肢动物的特征(四)--排泄、消化和神经系统(后肾管的演变)10.5节肢动物的特征(五)(化茧成蝶的台前幕后)10.6节肢动物的分类--甲壳亚门(香辣小龙虾来了)10.7节肢动物门的分类--螯肢亚门(戒不掉网瘾的它)10.8节肢动物门的分类--六足亚门(经久不衰的霸主)第六周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11.1棘皮动物门(后口动物的开始)第十二章半索动物门1.1半索动物门(重要的中间类型)第十三章脊索动物门1.1脊索动物门的特征(人类也有咽鳃裂)1.尾索动物亚门(我们不猥琐)1.头索动物亚门(无头无脑无心的文昌鱼)1.4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的世界)第十四章圆口纲14.1圆口纲--七鳃鳗(入选恶心动物排行榜第三名)第七周第十五章鱼纲15.1鱼类概述及进步性特征(水中的霸主)15.鱼类的外形和皮肤系统(“鲨鱼皮”泳衣的由来)15.鱼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肌肉也能放电)15.4鱼类的消化和排泄系统(大鱼吃小鱼)15.5鱼类的呼吸与循环系统(喝水也是呼吸)15.6鱼类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在海里别流血)15.7鱼类的生殖和洄游(长途跋涉的秘密)15.8鱼类的分类(餐桌上的美食)第八周第十六章两栖纲16.1两栖类的外形和皮肤特点(致命的美丽)16.两栖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如何把自己撑起来)16.两栖类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听取蛙声一片)16.4两栖类的消化、排泄和生殖(小蝌蚪找妈妈)16.5两栖类的神经和感官(青蛙吃不到死苍蝇)16.6两栖类的分类(坐井观天)第十七章爬行纲17.1爬行纲概述及羊膜卵(蛋里有大学问)17.爬行类的外形和皮肤系统(龟壳的由来)17.爬行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为什么是爬行动物)17.4爬行类的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鳄鱼的眼泪)17.5爬行类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舌头也是鼻子)17.6爬行类的消化和生殖系统(整吞不带嚼)17.7爬行纲的分类(当心毒蛇)第九周第十八章鸟纲18.1鸟类的进步性特征(为什么鸡身上是热的?)18.鸟类的外形和皮肤(无羽不成鸟)18.鸟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我的头能转70度,你呢?)18.4鸟类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双重呼吸棒棒哒)18.5鸟类的消化和泄殖系统(口水做的燕窝)18.6鸟类的神经系统和感官(无敌鹰眼)18.7鸟类的行为(雄鸟好辛苦)18.8鸟纲的分类(走游涉陆攀猛鸣)第十周第十九章哺乳纲19.1哺乳类的胎生和哺乳(十月怀胎)19.哺乳类的皮肤(别给猫狗剃毛)19.哺乳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笑一笑,十年少!)19.4哺乳类的消化系统(牙好,胃口就好!)19.5哺乳类的呼吸和循环系统(人的肺泡面积有多大?)19.6哺乳类的排泄和生殖系统(吃进来与排出去)19.7哺乳类的神经系统和感官(Nowyouseeme)19.8哺乳纲的分类(多种多样,广泛分布)第二十章动物进化0.1动物进化(一)(生命,来之不易)0.动物进化(二)(分钟的脊索动物演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立足基础和吸纳前沿,课程保持着旺盛生命力。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两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希望每一位选课的同学:掌握知识,享受课堂。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动物学是大学生命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认识纷繁复杂动物世界的渠道,也是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等后续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
动物学课程核心内容是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演化,形态与适应性相关,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分类是认识动物世界的途径,演化是串连形态、结构、分类的纽带。课程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动物世界:了解形形色色的动物,发现多姿的动物世界,认识动物的结构及其功能;掌握形态适应和动物之间相互关系,探知宏观和显微动物世界,揭开动物家族亲疏远近、发生来由的神秘面纱。
整个课程共安排9周课。
授课目标
了解动物形态、结构、分类和演化、认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认识自然、服务后续课程的学习。
课程大纲
01
绪论:动物学课程基本知识
了解生物分界理解动物的系统进化,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课时
1绪论
0
原生动物
了解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掌握代表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活史
课时
-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间日疟原虫及原生动物多样性
0
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
了解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认识不同类群早期的发育差异,掌握不同胚层的分化
课时
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
04
多孔动物
了解多孔动物门主要特征和重要类群,理解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
课时
4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和重要种类
05
刺细胞动物
了解刺细胞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掌握刺细胞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的结构、功能、繁殖方式,理解无性繁殖和再生,认识刺细胞动物的类群
课时
5-1刺细胞动物主要特征
5-刺细胞动物的分类
06
扁形动物
掌握扁形动物门以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代表性寄生扁形动物的染病方式、症状以及防治途径,了解代表动物的生活周期、繁殖方式,理解涡虫作为模式动物的优点
课时
6-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6-扁形动物的繁殖、再生和分类
07
软体动物
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主要类群和演化关系,理解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经济价值,掌握软体动物不同类群动物对各自生活方式的适应
课时
7-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7-软体动物代表类群——双壳纲
7-软体动物的主要类群与演化
08
环节动物
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和演化,理解环节动物不同类群适应不同生活方式的特点,认识体腔和分节的成因及分节在动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课时
8-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8-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环毛蚓
8-环节动物分类和演化
09
线虫动物(蜕皮动物I)
理解假体腔的形成方式和特点,了解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和重要类群,掌握寄生线虫动物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课时
9线虫动物
10
节肢动物(蜕皮动物II)
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各类群的鉴别性特征,认识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掌握附肢分节、混合体腔、书肺、书鳃等特征,理解昆虫分类的依据
课时
10-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0-节肢动物的代表——蝗虫
10-节肢动物的类群
11
棘皮动物
掌握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分类,认识海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内骨骼、水管系等特征
课时
11棘皮动物
1
脊索动物
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个亚门的特点,认识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了解脊椎动物的结构、分类和演化
课时
1脊索动物
1
圆口类
了解圆口纲的主要特征和类群,理解圆口类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掌握七鳃鳗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课时
1圆口纲
14
鱼类
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掌握软骨鱼和硬骨与的结构和功能理解鱼类的起源、演化
课时
14-1鱼的结构和功能(一):皮肤和骨骼
14-鱼的结构和功能(二):呼吸、消化和循环
14-鱼的结构和功能(三):排泄、生殖、神经和感官
14-4鱼类的主要类群与演化
15
两栖类
掌握两栖类主要特征,理解两栖类对陆生生活适应的不完全性,了解两栖类的起源、演化,了解两栖类受胁状况及原因
课时
15-1两栖类的结构与功能
15-两栖类的分类、演化和保护
16
爬行类
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掌握羊膜卵的结构,理解爬行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理解代表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爬行类的分类、起源和演化,了解爬行类的受胁现状和原因
课时
16-1爬行类的结构与功能(一):羊膜卵、皮肤及骨骼
16-爬行类的结构与功能(二):消化、循环、排泄、神经和感官
16-爬行类分类、演化与保护
17
鸟类
理解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的特征,掌握鸟类的分类、起源演化和保护;
课时
17-1鸟类的主要特征
17-鸟类繁殖特点、分类、演化与保护
18
哺乳类
掌握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哺乳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哺乳类的起源、演化和保护
课时
18-1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18-哺乳类分类与演化
预备知识
中学生物学知识
学科简介狭义上是指研究人类传统的或民间的有关利用植物防病治病等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广义还涉及植物药的种类鉴定、传统分类、编目,以及活性成分的分享提取、药理学研究等。
基本学习内容药用植物学的基本内容分为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系统分类学两大部分。植物形态解剖学部分主要讲述植物的细胞、植物的组织及种子植物的器官等;植物的系统分类部分主要讲述植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植物进化系统、各类群的特征及其主要药用植物等。
发展简史汉代:《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载药65种,其中植物药7种。古代由于药物中植物类药占大多数,所以古代把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把药学称为“本草学”。
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类。
唐代:李勣、苏敬等,《新修本草》,载药种,我国第一部药典。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载药种,是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整的文献。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种,附方条。是我国16世纪以前祖国药学或中药学的全面总结。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种。
此外,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专论植物的著作,附图精细,考证详实,很有价值。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
明-兰茂:《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新中国: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华本草等重要(药用)植物文献。
研究内容1.研究鉴定中药的原植物种类,确保药材来源的准确性。在常用的中药中,多品种、多来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比较普遍。整理中药复杂品种,逐步做到一药一名,保证来源真实。
.调查研究药用植物资源,为合理扩大利用和保护资源奠定基础。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避免和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药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此方面的观念和知识。
.利用学科规律,不断寻找及开发新的药用资源。利用植物亲缘关系相近,往往含有相似的活性成分这一规律为线索,去寻找新的药物资源。
4.利用植物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种、活性成分含量高物种和转基因新物种。
教学大纲大纲《药用植物学(含拉丁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学(含拉丁)
学时:药用植物学(6/45),拉丁18,共计16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中药学专业、中药分析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内部构造,为中药材形态及粉末鉴定奠定坚实的基础;掌握药用植物的分类学知识和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方法,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类群各级水平上认识药用植物,为继续学习有关课程,研究中药质量、开发中药资源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拉丁语部分
绪论(1学时)
握学习中药拉丁语的目的意义以及学好中药拉丁语的方法;了解拉丁语的发展简史及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第一章、拉丁单词的读写(学时)
掌握拉丁字母的书写、名称音和拉丁字母的分类,熟悉元音与辅音的发音及拼音。
第二章、名词(10学时)
掌握第一、第二和第三变格法名词的语法,非同格词组及其变格,熟悉常用属名、常用科名及其组成、中药材及中药制剂命名方法,了解第四、第五变格法名词、不变格名词及希腊名词的语法。
第三章、形容词(学时)
掌握第一类形容词的变格方法和同格定语词组及其变格,熟悉药用植物学名的命名方法以及基于形容词的中药材及中药制剂命名方法,了解第二类形容词的变格方法。
第四章、中药处方、药品说明书及药用植物描述(学时)
掌握中药处方的书写规则,熟悉药品说明书及药用植物描述方法。
药用植物学部分
绪论(学时)
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含义、性质和特点及其在中药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药用植物学》的内容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简史。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学时)
掌握可供显微鉴别的主要细胞内含物和细胞壁特化的显微化学反应、染色体及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作用。熟悉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了解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细胞的增殖。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6学时)
掌握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和分泌组织的特征,维管束及其类型,植物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方式。熟悉分生组织和薄壁组织特征。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含义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0学时)
第一节根
掌握根的次生构造、异常构造,中药材名词的植物学解释。熟悉根的形态特征和根的类型。了解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构造。
第二节茎
掌握茎的形态特征;地上茎中的缠绕茎和攀援茎,匐葡茎和平卧茎的区别。掌握地下茎的特征。中药材名词的植物学解释。熟悉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及各种类型的次生构造及单子叶植物茎和根茎之间的区别。茎的异常构造。了解芽及其类型。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点。
第三节叶
掌握描述叶所用的术语。单叶、叶的分裂和复叶的区别。熟悉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叶的构造。了解确定叶形的原则及常见叶形。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含义及其应用。
第四节花
掌握描述花所用术语。熟悉花序的类型和特征,花程式和花图式。了解花的生殖。
第五节果实
掌握果实的形态特征和类型。熟悉常见药用果实。
第五节种子
掌握种子的形态特征和类型。熟悉常见药用种子。
下篇药用植物的分类
第四章植物分类概述(学时)
掌握植物的命名,分类等级和分类检索表的应用。熟悉植物分类方法。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含义、任务和与研究中药的关系。
第五章藻类植物(1学时)
了解藻类植物主要特征和分门。了解常见药用藻类。
第六章菌类植物(学时)
掌握常见药用真菌及其药用部位。了解菌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门。
第七章地衣门(0.5学时)
了解地衣植物的构造特征。了解常见药用地衣。
第八章苔藓植物门(0.5学时)
了解苔藓植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纲。了解常见药用苔类和藓类。
第九章蕨类植物(学时)
掌握蕨类植物门的化学分类学特征、蕨类植物门的药用概述。了解蕨类植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第十章裸子植物门(学时)
掌握麻黄科的特征和药用概况。掌握裸子植物门的药用概况和化学分类学特征。了解裸子植物门的特征及分类。
第十一章被子植物门(0学时)
掌握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其理论基础。掌握0个重点科(有*者)的分类和药用概况,科的主要特征,重要亚科、属的主要特征、属水平的化学特征和重要药用植物的主要特征。熟悉15个科(无*者)的药用概况和化学特征。了解被子植物门的特征。
(1)双子叶植物纲的特征:
离瓣花亚纲:
桑科*,马兜铃科,蓼科*(蓼属,大黄属),石竹科*,毛茛科*(乌头属,黄连属,铁线莲属),芍药科*,小檗科,防己科,木兰科*(木兰属,五味子属,八角属),罂粟科*,十字花科*,景天科,蔷薇科*(绣线菊亚科,蔷薇科,梅亚科,梨亚科),豆科*(含羞草亚科,云实亚科,蝶形花亚科),远志科,大戟科,卫矛科,五加科*(人参属,五加属),伞形科*(当归属,柴胡属)。
合瓣花亚纲:
木犀科,龙胆科,萝藦科*,唇形科*(鼠尾草属,益母草属,黄芩属),茄科,玄参科*,茜草科,忍冬科,葫芦科,桔梗科*(桔梗属,沙参属,党参属),菊科*(管状花亚科,舌状花亚科)。
()单子叶植物纲的特征:
天南星科*(天南星属,半夏属),百合科*(百合属,黄精属,贝母属),鸢尾科,姜科*,兰科。
三、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充分注意实验课和野外实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理论课进行期中与期末闭卷考试。实验课以提交实验报告的方式考核。
成绩评定:期中考试占10%,实验占0%,期末考试占70%。
五、教学参考书
1.姚振声主编,《药用植物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附:《药用植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学时:45
一、实验的目的与任务
药用植物学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药用植物形态鉴别、药材性状鉴别和中药材显微鉴别所需设备的使用及实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解剖镜、显微镜,掌握腊叶标本制作技术、临时制片技术、石蜡切片技术等。通过实验巩固所学药用植物学基本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方法。为今后从事中医药各项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实验的基本要求
实验一根、茎、叶的形态学时:
掌握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及类型。熟悉描述根、茎、叶所用的形态术语。
实验二花、果实、种子的形态学时:
掌握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特征及类型,熟悉描述花、果实、种子所用的形态术语。学会花的解剖方法和花程式的写法。
实验三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的鉴定学时:
掌握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熟悉鉴定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的关键形态特征和术语。
实验四被子植物的鉴定(1)学时:
掌握科的检索表的使用方法。熟悉花的解剖方法。
实验五被子植物的鉴定()学时:
掌握属和种的检索表的使用方法。熟悉植物形态的描述方法。
实验六被子植物的鉴定()学时:
掌握利用科特征鉴定未知药用植物科的方法。熟悉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菊科的形态特征。
实验七被子植物的鉴定(4)学时:
掌握利用属特征鉴定未知药用植物属的方法。熟悉天南星科、百合科、伞形科、桔梗科、玄参科的主要特征及主要药用属的特征。
实验八被子植物的化学鉴定方法学时:
掌握利用化学特征鉴定易混淆药用植物的方法。熟悉香薷属、薄荷属、唐松草属、绣线菊属、麻黄属、问荆属的化学特征。
实验九被子植物的细胞学鉴定方法学时:
掌握利用细胞学特征鉴定药用植物的方法。熟悉乌头属和芍药属的染色体特征。
实验十药用植物粉末鉴定方法(1)学时:
重点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方法;熟悉药材临时制片法;掌握淀粉、晶体、腺毛、非腺毛的鉴别特征。
实验十一药用植物粉末鉴定方法()学时:
掌握植物组织的解离方法。熟悉纤维、石细胞、导管的鉴别特征。
实验十二药用植物粉末鉴定方法()学时:
掌握分泌组织的观察方法;熟悉腺毛、油细胞、乳管、树脂道等的鉴别特征。
实验十三药用植物显微化学反应学时:
掌握细胞后含物及组织碎片的显微化学鉴别方法。熟悉淀粉粒、菊糖、导管、石细胞、木栓细胞的显微化学特征。
实验十四药用植物横切面特征鉴定方法(1)学时:
掌握表皮、木质部、髓部的主要特征;熟悉木栓层、皮层、韧皮部、形成层的主要特征。
实验十五药用植物横切面特征鉴定方法()学时:
掌握双子叶植物根、根茎、根皮及茎皮的横切面鉴别特征;熟悉单子叶植物根、根茎横切面鉴别特征;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
以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方式进行考核。要求实验报告格式规范,内容详尽,用科学的语言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能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表现出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以0%的比例列入药用植物学课程总成绩。
《药用植物学(含拉丁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学(含拉丁)
学时:药用植物学(6/45),拉丁18,共计16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中药学专业、中药分析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内部构造,为中药材形态及粉末鉴定奠定坚实的基础;掌握药用植物的分类学知识和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方法,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类群各级水平上认识药用植物,为继续学习有关课程,研究中药质量、开发中药资源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拉丁语部分
绪论(1学时)
握学习中药拉丁语的目的意义以及学好中药拉丁语的方法;了解拉丁语的发展简史及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第一章、拉丁单词的读写(学时)
掌握拉丁字母的书写、名称音和拉丁字母的分类,熟悉元音与辅音的发音及拼音。
第二章、名词(10学时)
掌握第一、第二和第三变格法名词的语法,非同格词组及其变格,熟悉常用属名、常用科名及其组成、中药材及中药制剂命名方法,了解第四、第五变格法名词、不变格名词及希腊名词的语法。
第三章、形容词(学时)
掌握第一类形容词的变格方法和同格定语词组及其变格,熟悉药用植物学名的命名方法以及基于形容词的中药材及中药制剂命名方法,了解第二类形容词的变格方法。
第四章、中药处方、药品说明书及药用植物描述(学时)
掌握中药处方的书写规则,熟悉药品说明书及药用植物描述方法。
药用植物学部分
绪论(学时)
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含义、性质和特点及其在中药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药用植物学》的内容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简史。
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学时)
掌握可供显微鉴别的主要细胞内含物和细胞壁特化的显微化学反应、染色体及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作用。熟悉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了解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细胞的增殖。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6学时)
掌握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和分泌组织的特征,维管束及其类型,植物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方式。熟悉分生组织和薄壁组织特征。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含义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0学时)
第一节根
掌握根的次生构造、异常构造,中药材名词的植物学解释。熟悉根的形态特征和根的类型。了解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构造。
第二节茎
掌握茎的形态特征;地上茎中的缠绕茎和攀援茎,匐葡茎和平卧茎的区别。掌握地下茎的特征。中药材名词的植物学解释。熟悉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及各种类型的次生构造及单子叶植物茎和根茎之间的区别。茎的异常构造。了解芽及其类型。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点。
第三节叶
掌握描述叶所用的术语。单叶、叶的分裂和复叶的区别。熟悉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叶的构造。了解确定叶形的原则及常见叶形。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含义及其应用。
第四节花
掌握描述花所用术语。熟悉花序的类型和特征,花程式和花图式。了解花的生殖。
第五节果实
掌握果实的形态特征和类型。熟悉常见药用果实。
第五节种子
掌握种子的形态特征和类型。熟悉常见药用种子。
下篇药用植物的分类
第四章植物分类概述(学时)
掌握植物的命名,分类等级和分类检索表的应用。熟悉植物分类方法。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含义、任务和与研究中药的关系。
第五章藻类植物(1学时)
了解藻类植物主要特征和分门。了解常见药用藻类。
第六章菌类植物(学时)
掌握常见药用真菌及其药用部位。了解菌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门。
第七章地衣门(0.5学时)
了解地衣植物的构造特征。了解常见药用地衣。
第八章苔藓植物门(0.5学时)
了解苔藓植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纲。了解常见药用苔类和藓类。
第九章蕨类植物(学时)
掌握蕨类植物门的化学分类学特征、蕨类植物门的药用概述。了解蕨类植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第十章裸子植物门(学时)
掌握麻黄科的特征和药用概况。掌握裸子植物门的药用概况和化学分类学特征。了解裸子植物门的特征及分类。
第十一章被子植物门(0学时)
掌握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其理论基础。掌握0个重点科(有*者)的分类和药用概况,科的主要特征,重要亚科、属的主要特征、属水平的化学特征和重要药用植物的主要特征。熟悉15个科(无*者)的药用概况和化学特征。了解被子植物门的特征。
(1)双子叶植物纲的特征:
离瓣花亚纲:
桑科*,马兜铃科,蓼科*(蓼属,大黄属),石竹科*,毛茛科*(乌头属,黄连属,铁线莲属),芍药科*,小檗科,防己科,木兰科*(木兰属,五味子属,八角属),罂粟科*,十字花科*,景天科,蔷薇科*(绣线菊亚科,蔷薇科,梅亚科,梨亚科),豆科*(含羞草亚科,云实亚科,蝶形花亚科),远志科,大戟科,卫矛科,五加科*(人参属,五加属),伞形科*(当归属,柴胡属)。
合瓣花亚纲:
木犀科,龙胆科,萝藦科*,唇形科*(鼠尾草属,益母草属,黄芩属),茄科,玄参科*,茜草科,忍冬科,葫芦科,桔梗科*(桔梗属,沙参属,党参属),菊科*(管状花亚科,舌状花亚科)。
()单子叶植物纲的特征:
天南星科*(天南星属,半夏属),百合科*(百合属,黄精属,贝母属),鸢尾科,姜科*,兰科。
三、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充分注意实验课和野外实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理论课进行期中与期末闭卷考试。实验课以提交实验报告的方式考核。
成绩评定:期中考试占10%,实验占0%,期末考试占70%。
五、教学参考书
1.姚振声主编,《药用植物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附:《药用植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学时:45
一、实验的目的与任务
药用植物学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药用植物形态鉴别、药材性状鉴别和中药材显微鉴别所需设备的使用及实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解剖镜、显微镜,掌握腊叶标本制作技术、临时制片技术、石蜡切片技术等。通过实验巩固所学药用植物学基本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方法。为今后从事中医药各项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实验的基本要求
实验一根、茎、叶的形态学时:
掌握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及类型。熟悉描述根、茎、叶所用的形态术语。
实验二花、果实、种子的形态学时:
掌握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特征及类型,熟悉描述花、果实、种子所用的形态术语。学会花的解剖方法和花程式的写法。
实验三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的鉴定学时:
掌握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熟悉鉴定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的关键形态特征和术语。
实验四被子植物的鉴定(1)学时:
掌握科的检索表的使用方法。熟悉花的解剖方法。
实验五被子植物的鉴定()学时:
掌握属和种的检索表的使用方法。熟悉植物形态的描述方法。
实验六被子植物的鉴定()学时:
掌握利用科特征鉴定未知药用植物科的方法。熟悉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菊科的形态特征。
实验七被子植物的鉴定(4)学时:
掌握利用属特征鉴定未知药用植物属的方法。熟悉天南星科、百合科、伞形科、桔梗科、玄参科的主要特征及主要药用属的特征。
实验八被子植物的化学鉴定方法学时:
掌握利用化学特征鉴定易混淆药用植物的方法。熟悉香薷属、薄荷属、唐松草属、绣线菊属、麻黄属、问荆属的化学特征。
实验九被子植物的细胞学鉴定方法学时:
掌握利用细胞学特征鉴定药用植物的方法。熟悉乌头属和芍药属的染色体特征。
实验十药用植物粉末鉴定方法(1)学时:
重点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方法;熟悉药材临时制片法;掌握淀粉、晶体、腺毛、非腺毛的鉴别特征。
实验十一药用植物粉末鉴定方法()学时:
掌握植物组织的解离方法。熟悉纤维、石细胞、导管的鉴别特征。
实验十二药用植物粉末鉴定方法()学时:
掌握分泌组织的观察方法;熟悉腺毛、油细胞、乳管、树脂道等的鉴别特征。
实验十三药用植物显微化学反应学时:
掌握细胞后含物及组织碎片的显微化学鉴别方法。熟悉淀粉粒、菊糖、导管、石细胞、木栓细胞的显微化学特征。
实验十四药用植物横切面特征鉴定方法(1)学时:
掌握表皮、木质部、髓部的主要特征;熟悉木栓层、皮层、韧皮部、形成层的主要特征。
实验十五药用植物横切面特征鉴定方法()学时:
掌握双子叶植物根、根茎、根皮及茎皮的横切面鉴别特征;熟悉单子叶植物根、根茎横切面鉴别特征;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
以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方式进行考核。要求实验报告格式规范,内容详尽,用科学的语言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能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表现出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以0%的比例列入药用植物学课程总成绩。
参考资料药用植物园参考文献第一章植物的细胞
1.李正理.种子植物解剖学(译)[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小川和郎,黑住一昌,小地圣淳,等.植物细胞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正理,张新英.植物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詹亚华.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周云龙.植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
8.曹慧,王孝威,韩振海,等.高等植物的细胞程序性死亡[J].中国农学通报..01
9.刘翠英,刘江梅.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J].榆林学院学报.00.0
10.张妙彬,王小菁.植物细胞的形态建成[J].西北植物学报..01
11.尚忠林,毛国红,孙大业.植物细胞内钙信号的特异性[J].植物生理学通讯.00.0
1.贺新强,崔克明.植物细胞次生壁形成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00.05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
1.李扬汉.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李正理译,种子植物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李浚明编译.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4.李正理,张新英.植物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詹亚华.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6.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周云龙.植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
9.潘照明,娄成后.植物组织中胞间连丝相关蛋白的研究[J].科学通报..0
10.吴七根,廖景平.姜属植物种子的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01
11.樊汝汶,方炎明,黄金生.鹅掌楸属植物引导组织和花粉管生长[J].西北植物学报..0
1.吕洪飞,余象煜,李平,等.杉木雄性不育株外部形态及输导组织和小孢子囊异常的细胞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05
1.李建强.赤爮亚族植物营养器官的比较解剖[J].武汉植物学研究..0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
1.中山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扬汉.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李正理译,种子植物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4.谢成科.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5.李正理,张新英.植物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詹亚华.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7.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周云龙.植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詹姆斯?吉?哈理斯,米琳达?沃尔芙?哈理斯.图解植物学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
10.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
11.韩静,王幼群,王晓理.植物器官脱落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04
1.边才苗,金则新,李钧敏.濒危植物七子花繁殖器官的形态及其变异[J].植物研究..0
1.李凤英,唐绍清,王任翔,等.中国蜘蛛抱蛋属植物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J].广西植物..0
14.包海鹰,图力古尔,黄瑛,等.东北地区几种乌头属药用植物根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的初步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S1
15.蒋林.林有润.中国蒿属植物比较形态和解剖学研究[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01
16.胡超,丁春邦,周绍莉,等.植物节外生枝与叶上开花现象的形态解剖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0
17.汪矛,郑相如,张志农.叶脉的形态与结构[J].生物学通报..08
18.马书荣,阎秀峰,陈柏林,等.不同海拔裂叶沙参和泡沙参气孔形态的对比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06
18.刘忠,路安民.华中五味子(五味子科)雄花和雌花的形态发生[J].植物学报..1
19.黄勇,孙京田.山东堇菜属(Viola)植物种子形态、亚显微结构的研究[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
第四章药用植物分类概述
1.中山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谢成科.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朱光华译.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圣路易斯法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密苏里植物园出版社(美国).
5.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
6.王德群.安徽省特有植物的分类、分布和药用类群[J].中国中药杂志..08
7.肖小河,钟国跃,舒光明,等.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的数值分类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01
8.邵建章.张定成.钱枫.安徽黄精属的细胞分类学研究[J].广西植物..04
9.李林初.金钱松(属)的细胞分类学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0
10.林贻良,王先.细胞分类学的进展[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0
11.徐娟华,奚镜清.浙江省薯蓣科药用植物的化学分类[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0
1.李连方,尹祖棠.华北堇菜属植物化学分类初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01
1.郭凤根.李扬汉.三种菟丝子的数值分类学[J].云南植物研究..0
14.肖小河,钟国跃,舒光明,等.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的数值分类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01
第五章藻类植物
1.谢成科.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詹亚华.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周云龙.植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
6.匡梅.王素娟.曾呈奎.红藻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水产学报..04
7.张丽琴.藻类植物系统分类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4
8.卢辉南.王启飞.古生代轮藻类的演化和分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01
第六章菌类植物
1.谢成科.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詹亚华.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周云龙.植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
6.赵继鼎,张小青.中国多孔菌类群真菌生态、分布与资源[J].生态学报..04
7.陈锡林,熊耀康,吕圭源,等.浙江菌类药资源调查及利用研究初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01
第七章地衣植物门
1.谢成科.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詹亚华.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
5.钟运芳.重庆市地衣分布状况及对大气污染的评价[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1
6.曹瑞,雍世鹏,马敏泉.内蒙古半干旱区山地地衣区系的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5
7.程光中.吴兴亮.贵州地衣资源及其生态特征[J].贵州林业科技..0
8.陈健斌.地衣特殊性、多样性及其重要性.生物多样性[J].生态学报..0
9.李学东.揭开地衣中的共生奥秘(一、二、三)[J].植物杂志..01
第八章苔藓植物门
1.谢成科.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詹亚华.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
5.赵遵田,李振华,邱军,等.沂山苔藓植物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01
第九章蕨类植物门
1.吴兆洪,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詹亚华.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周云龙.植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
5.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00
6.张宏达,黄云晖,漻汝槐,等.种子植物系统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十章裸子植物门
1.谢成科.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詹亚华.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
6.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00
7.张宏达,黄云晖,漻汝槐,等.种子植物系统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十一章被子植物门
1.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8~80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5卷)[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6~
.江苏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上、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5
5.谢成科.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6.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
7.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
8.丁宝章,王遂文,高增文.河南植物志.(1~4卷)[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9.詹亚华.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0.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年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
14.郑汉臣,蔡少青.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00
15.王德群.药用植物分类学[M].安徽中医学院.00.5
16.傅立国,陈潭清,郎楷永,等.中国高等植物(~9,1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11,.5
17.傅书遐.湖北植物志(1~4卷)[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8.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00.1
19.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00
0.张宏达,黄云晖,漻汝槐,等.种子植物系统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课程详情
本课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玉贤教授领衔,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集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科专家共同打造,涵盖生命科学领域的各重要知识板块,旨在让学习者认识生命科学及其与环境、人类生活及健康的密切关系。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美”的学科,关乎河流与山川、天空与大海、人类与生命。
本课程不仅为同学们展示了动物发育过程的动态美,植物生命活动的绿色美,微生物世界的微观美,还探讨了生命的分子及细胞基础,生命的起源及演化。
如果你想知道人类疾病的起因和免疫的过程
如果你好奇人类血缘的传承和遗传的秘密
如果你想探索生命衰老的课题
如果你想了解健康与肥胖的关系
如果你想了解转基因等热点话题
如果你想知道生命的去向
请加入我们的课程
如果你想了解前沿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如果你想了解最新的生物技术
请期待我们的课程
我们的课程将由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97”项目首席专家、位长江特聘教授、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位省级教学名师等15位长期活跃在教学与科研一线的教授们带领大家游览生命的旅程,从生命的起源穿越到生命的未来,领略生命的魅力,领略人类与其他生命、人类与周围环境的互依关系,帮助大家全面了解生命世界,为健康、绿色生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授课教师排序,根据本课程老师出场顺序排列)
课程大纲
第一章导论——生命之美
第1讲生物和生物界的一般定义
第讲现代生物学与人类社会
导论——生命之美单元测试
第二章动物
第1讲动物的结构
第讲动物的繁殖与再生
第讲复杂多样的动物一:无脊椎动物
第4讲复杂多样的动物二:脊索动物
第5讲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动物单元测试
第三章植物
第1讲植物与生命
第讲植物体的结构特点
第讲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4讲植物与环境
第5讲植物多样性分类与进化
植物单元测验
第四章微生物的世界
第1讲微生物:人类离不开的亲密伙伴
第讲显微技术和纯培养:让微生物显形的利器
第讲细菌、古菌和真菌:丰富多彩的细胞型微生物
第4讲微生物“新大陆”:基因组考古的发现之旅
第5讲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第6讲从未停止的博弈: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抗感染免疫
微生物的世界单元测试
第五章细胞
细胞单元测试
第1讲细胞的概念、类型、形态结构与功能
第讲细胞分裂增殖与周期调控
第讲细胞骨架、膜系统、线粒体及叶绿体
第4讲细胞信号传递与细胞生命活动
第5讲细胞分化与干细胞
第6讲细胞死亡
第六章遗传与变异
第1讲分离与自由组合:孟德尔遗传方式
第讲复等位基因:血型遗传的奥秘
第讲基因突变:单基因遗传病
第4讲发育的遗传学基础:谁决定了性别分化
第5讲染色体畸变:大尺度的基因突变
第6讲肿瘤的遗传学基础:肿瘤的罪魁祸首
遗传与变异单元测试
第七章生理功能
第1讲生理学:从血液循环的发现谈起
第讲从血浆到尿液
第讲生物电的产生(上)
第4讲生物电的产生(下)
第5讲神经信息的编码与整合
第6讲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上)
第7讲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下)
生理功能单元测试
第八章生命的化学
第1讲生命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生命小分子
第讲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第讲糖类和脂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第4讲生物代谢及自由能的产生与消耗
第5讲生命分子的分解代谢和调控
第6讲生命分子的合成代谢和调控
生命的化学单元测试
第九章基因的奥秘
第1讲基因的概念与分子结构:基因是万物之本
第讲基因的复制:基因何以传宗接代
第讲RNA转录:基因信息输出的必由之路
第4讲蛋白质翻译:遗传密码的解读
第5讲基因突变与重组:大千世界的源泉
第6讲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开关的调控枢纽
基因的奥秘单元测试
第十章生物信息学
第1讲什么是生物信息学
第讲生物信息学算法:序列对比
第讲生物信息学算法:数据库检索
第4讲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生物信息学单元测试
第十一章现代生物技术
第1讲现代生物技术导论
第讲现代分子诊断技术与应用
第讲现代疾病治疗
第4讲生物进化与生物质利用
第5讲转基因技术及其利用
现代生物技术--单元测验
第十二章生物演化
第1讲生物演化及其理论
第讲自然选择:驱动生物演化的强大动力
第讲性选择和人工选择:是否也属于自然选择
第4讲遗传漂变演化道路上的不确定因素
生物演化--单元测验
第十三章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
第1讲生命的地球:平凡而独特的星球
第讲生命的层次:从基因到生态系统
第讲生命的馈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生态系统服务
第4讲生命的危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胁迫
第5讲生命的守望:传感我们的生物多样性
第6讲生命的未来:乐观还是悲观
第十三章单元测验
证书要求
1.满分分,总分60分至84分为合格,可申请合格证书;
85-分为优秀,可申请优秀证书。
.课程计分项有单元测试(40分)、
课程讨论(0分)、
期末考试(40分)。
.在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自行申请认证证书。
参考资料
1.吴相钰等.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继.植物生物学(第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陈晔光,张传茂,陈佺.分子细胞生物学(第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刘祖洞,乔守怡等.遗传学(第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1.
8.梅岩艾,王建军,王世强.生理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骆利群.神经生物学原理(中文版).李沉简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0.于善谦,王洪海等.免疫学导论(第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1.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上册)(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下册)(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杨荣武.生物化学原理(第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4.朱玉贤,李毅等.现代分子生物学(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5.郑用琏.基础分子生物学(第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6.杨金水.基因组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7.刘娟.生物信息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8.王傲雪.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葛颂,顾红雅,杨继等译.生物进化(第版)(中文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0.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第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赵斌,明泓博译.气候变化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斌,郭海强等译.变化中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的影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1.
课程详情
系统概述基因工程流程,精要介绍基因工程技术,科学揭示相关技术原理。课程定位于“专业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内容从基因与基因工程基本概念入门,深入到基因工程的各种手段与方法,直至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并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多角度阐述基因工程技术原理及应用。在前期精简版基础上,升级扩展了基因载体、基因靶向、基因分析、标记基因、融合标签、基因表达类型、基因监测等内容。且《基因工程》版也即将出版,希望能不断满足深入学习的学员需求。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基因工程是1世纪最具生命力的前沿学科之一,是获取、破译、编辑和表达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操作平台,也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知晓从生物中克隆所需靶基因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熟悉从最基础的核酸、质粒的提取,到基因分离方法的确定、基因的克隆、鉴定、表达以及最终能获得靶基因的表达产物的整个过程。帮助学习者夯实参与科研的理论基础与实验技术水平,提高科研设计能力与解问题的能力,为解决生命科学未知的问题打下基础。
课程授课老师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旭芬教授、严庆丰教授与霍颖异博士。
课程第1章为学时,其余5章每章为9学时。
授课目标
1、知晓基因的特性、结构与表达调控;
、熟悉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和原理;
、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感受科研的过程;
4、了解基因工程的应用及社会影响;
5、展望学科的发展前景。
课程大纲
01
基因结构
1)遗传物质DNA结构、特性与类型;)基因性质、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特点;)遗传密码性质、基因工程4大要素、基本流程以及合成生物学;4)基因工程的基本框架与板块。
课时
1.1遗传物质
1.基因结构
1.基因工程
0
核酸与基因文库
1)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反转录酶;)基因载体包括质粒载体、病毒载体与人工染色体载体;)基因组DNA、RNA与质粒DNA获取方法与原理;4)琼脂糖凝胶电泳的DNA电泳、RNA变性电泳、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毛细管电泳C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电泳、SDS-PAGE电泳、双向凝胶电泳;6)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宏基因组文库及特征;7)杂交技术与类型,包括DNA杂交、RNA杂交与蛋白杂交技术。
课时
.1工具酶
.基因载体
.核酸提取
.4琼脂糖凝胶电泳
.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6基因文库
.7杂交技术
0
基因克隆与靶向
1)PCR扩增原理与技术,包括引物设计与循环参数的确定;)PCR扩展,包括反转录PCR、巣式PCR、反向PCR、重叠延伸PCR、递减PCR、甲基化特异性PCR、定点突变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等;)获取靶基因包括已知序列、未知序列与基因功能筛选、基因组/转录组测序;4)基因靶向的定点突变、基因沉默(RNAi)、以及第一至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ZFN、TALEN、CRISPR/Cas9)。5)了解测序技术与测序仪的发展历程,以及DNA一代双脱氧终止法、全自动测序;6)二代高通量测序的发展、技术原理以及各技术比较;7)三代分子测序技术原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课时
.1PCR技术
.PCR扩展
.靶基因克隆
.4基因靶向
.5DNA测序
.6第代测序
.7第代测序
04
基因重组
1)测序后DNA序列处理、DNA序列与蛋白质序列网站、基因序列分析(ORF、内含子与外显子、转录与翻译元件、表达蛋白分子量与等电点、信号肽预测、异源表达的可溶性等);)体外DNA酶切、连接等重组过程、TA克隆;)生物体内的同源重组HR、位点特异性重组、Gateway克隆技术;4)抗性基因、营养缺陷型基因;5)宿主选择,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的方法,如氯化钙法、电穿孔法、转导;6)转化子筛选,包括标记基因与蓝白斑的平板筛选、质粒提取与酶切电泳筛选、菌落PCR及测序确认;6)报告基因包括荧光蛋白家族、荧光素酶、GUS基因、lacZ基因等。
课时
4.1基因序列分析
4.DNA体外重组
4.DNA体内重组
4.4标记基因
4.5导入宿主细胞
4.6阳性克隆筛选
4.7报告基因
05
原核表达系统
1)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表达载体构成与表达宿主类型,强启动子、密码子的偏爱等;)融合标签类型、功能以及位置;)表达质粒的酶切位点、融合蛋白、N-末端规则,以及基因的组成型与诱导表达;4)基因表达包括可溶性表达、分泌表达、包含体表达等类型;5)细胞的破碎方法,针对His标签、GST标签、MBP标签的亲和层析纯化目标蛋白;6)DNA水平、RNA转录水平、蛋白质翻译水平的基因监测。7)核酸分析、蛋白质分析。
课时
5.1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5.融合标签
5.基因表达
5.4表达类型
5.5蛋白纯化
5.6基因监测
5.7生物大分子分析
06
真核表达系统
1)酵母系统的表达载体、基因导入宿主方法与阳性克隆的筛选;)丝状真菌系统的表达质粒、宿主与导入方法;)植物转基因用的载体,如Ti质粒、中介质粒、双元载体表达系统;4)转基因受体选择、靶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方法(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以及阳性克隆筛选、诱导愈伤组织,植株分化等;5)动物转基因质粒载体与病毒载体(如腺病毒、慢病毒);6)选择模式生物与动物宿主细胞,利用磷酸钙共沉淀、脂质体介导法等导入动物细胞,进行标记基因的筛选与分子检测;7)诱导胚胎干细胞iPS概念、iPS细胞的建立、研究方向与应用领域。
课时
6.1酵母表达系统
6.丝状真菌表达系统
6.植物表达载体
6.4导入植物细胞
6.5动物表达载体
6.6导入动物细胞
6.7诱导多能干细胞
预备知识
预修《生物化学》
证书要求
1.课堂讨论占10%,学员需在老师发起的课题讨论中回帖并评论他人的帖子,5次及格,10次满分。中间按正比例函数计算,水贴不计入总数。
.课后测试占40%,每章一次测试。
.期末考试占50%,将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期末考试,题型为选择、判断等。
总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达到80分为优秀。可申请相应的认证证书。
参考资料
1、朱旭芬主编.《基因工程》版高等教育出版社01.(MOOC配套教材,入选全国高等学校“十三五”生命科学规划教材、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朱旭芬主编《基因工程实验指导》(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十三五”生命科学规划教材、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朱旭芬等.《基因工程综合实验》MOOC在线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