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
1.TianT,ChenC,PengJ,JinH,ZhangL,ZhaoP.NovelSurgicalTechniqueofPeeledInternalLimitingMembraneRepositionforIdiopathicMacularHoles.Retina.Jun12.
2.ParkSW,PakKY,ParkKH,etal.Perfluoro-n-octaneassistedfreeinternallimitingmembraneflaptechniqueforrecurrentmacularhole.Retina;35:–.
声明:以下原始资料来自文献及原创者。
年韩国釜山大学PusanNationalUniversity眼科李知恩教授的发表的一段录像。为了处理ppv手术后黄斑裂孔未闭合的情况。再次手术采取以下的方法。
染色??
在前次手术剥除内界膜的边缘,撕下小片内界膜??
使用重水将游离的内界膜瓣固定在中心凹处??
术前术后对比,可见黄斑裂孔已闭合。
重水辅助下的内界膜复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此研究中得到了展示。
虽然黄斑裂孔在经过内界膜覆盖手术后,顺利闭合,但可以在OCT上很明显的看出中心凹颞侧的神经上皮表面凹凸不平,神经纤维层和节细胞层受损。
有没有更优的办法来治疗黄斑裂孔?并且并发症更少。
赵培泉教授给出了他的方案:
在下方血管弓附件斜行撕出一条口子,约1.5到2.5PD长。
向上方缓慢剥离起内界膜。
剥离的范围越过黄斑裂孔,内界膜不撕掉。此时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暴露区(长约2-3PD,宽约1.5-2.5PD)。
重水注入玻璃体腔,将剥离的内界膜缓慢复位。
复位良好。再进行气液交换。最终玻璃体腔为14%C3F8气体。
术后保持坐位4小时,俯卧位7天。
79岁,男性患者右眼黄斑裂孔,直径微米。术前视力0.12。
术后三个月,视力0.5。在颞下方可见局部有少量视网膜小凹(dimplings)。这是10例患者中唯一一位出现此表现的患者。
enface显示采用此方法的黄斑裂孔术后未见视网膜表面小凹(dimplings)形成。
传统方法剥除内界膜后的视网膜表现,可见剥除范围内明显的视网膜内层小凹表现。
这可能是自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以来,最大的且实质性的进展。看似很小的一步,其实是更进一步的向微创、解剖复位方向的一大步。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