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生活中中我们时刻都离不开手机,大街上到处可见低头族,每天都对着手机屏幕,也正是如此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不仅仅是要手机内存大、硬件强、外观美,对于手机屏幕更是有过之不及的要求。那么每天都和我们面对面的手机屏幕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我们大多停留在以分辨率数据来看手机屏幕,虽然分辨率数值可以直接了解手机显示细腻度,但并不意味着高分辨就是衡量手机屏幕优劣的最准确的指标。事实上,除了分辨率以外,手机屏幕显示效果还与材质、贴合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下文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这些手机屏幕背后的工艺。
屏幕材质
现在所有手机都属于TFT,然后分TFT的OLED和TFT的LCD,TFT的LCD下,再液晶分子的排列来分的,包括TN类,VS类和IPS类。OCB类,这一类效果出色,但是有致命缺陷,实际产品极少。
TN类效果比较差,可视角度比较少,然后就有人说它是TFT屏幕,并且和IPS对立起来,这是错误,TN是TN,TFT是TFT,不是一个概念。VA类包括富士通的MVA,
三星
的PVA,夏普的CPA也应该算到里面。
人眼能分辨的色彩从科学上讲属于可见光的光谱范围,相当的大,显示设备只能显示一部分,为了标准,有什么sRGB,NTSC,NTSC是个老标准,通常CRT显示器和液晶显示器有70%左右,笔记本为了节能,灯管弱一点,60%就不错了,手机....灯管更弱,一般不到50%。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年以后,大部分手机也能现实72%左右的NTSC色域。
PPI是图像分辨率的单位,图像ppi值越高,画面的细节就越丰富,因为单位面积的像素数量更多。PPI也叫图像的采样率。
制造工艺
我们简单的将手机屏幕分为保护层、触控层和显示层三层,无论是之前的非全贴合还是当下的全贴合技术,三层结构之间都需要“粘”在一起,不过非全贴合屏幕简单地用双面胶围着屏幕一圈和前面板(保护玻璃)粘在一起,或者连双面胶也不用,仅凭借卡扣将前面板(保护玻璃)和触控层、显示层扣在一起,所以屏幕各组件缝隙大有空气层容易导致屏幕透光性不好,显示面板也会出现了明显凹进去的感觉,和保护玻璃明显不在同一个平面,具体效果就是屏幕颜色发灰。
后来全贴合技术诞生,OGS等全贴合技术最先是将三层结构之间需要用到双面胶的位置全部更换成LOCA(液态透明光学胶,俗称水胶)或者OCA(固态透明光学胶),然后发展为“两层合并”再用OCA和另一层粘起来,不过相比它(OGS/TOL、In-Cell、On-Cell和GFF)之间又有一些区别。OGS和TOL贴合OGS和TOL都属于将保护层和触控层整合在一起的全贴合技术,整个屏幕也由三层变为两层,厚度缩减的同时,触控灵敏度上的也有不错的提升。
GFF贴合GFF屏幕和非全贴合技术一样由保护层、控制层和显示层三个部分组成,不过将触控层玻璃换为了PET薄膜,并用光学胶(水胶)完全将空气层填充,所以有效的解决了多层结构间反射问题,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屏幕的整体厚度,不过相比另外4种全贴合却是最弱的,但又具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因此GFF贴合工艺对于千元机而言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哪些指标高才算是好屏幕呢?
1、亮度(越亮越好,高低可调,高了的好处是在阳光下也能看清楚,一般条件下无需太高,太高还刺眼,所以要可调节)
2、对比度(越高越好,最好无限大,对比度越好,色彩越鲜明艳丽,oled看起来漂亮,很大程度是对比度的功劳)
3、色彩区域和色准(理论上色彩区域越大,越接近真实)
总的来说:屏幕材质:屏幕材质、色彩数、对比度、亮度等指标中显示屏的种类是核心参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几项参数。常见的屏幕分辨率有x;x;x;x。一般来说达到“视网膜屏幕”就很好了,如3.5英寸需要×的分辨率;屏幕越大,需要的分辨率就能越小。目前彩屏手机有色、色、色,好的手机高达万色。电容屏的触摸敏感度好,精度高,可多点触摸,更清洁干净,阳光下可视效果也好很多。
喜欢玩游戏,录制视频的朋友们往往对屏幕的要求比较高,很多手机打折高配低价的旗号,往往就会在屏幕方面缩水,2K屏幕比P耗电多很多。所以购买手机务必要作出权衡,根据自己需求作出最合适自己的选择。
↓↓
支持我们,请
点下方广告↓
↓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