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的寿命也随之呈现延长这样一种趋势,老龄化社会现象日趋明显。相比于几十年前,由于老龄人群的数字不断增加,老年性眼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这一方面降低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社会负担问题。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眼病高发的主要病种之一,其中CNV已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今天,聊聊1型CNV影像的几个问题。
从OCT走出来的新的CNV分型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英文缩写nAMD,这是来自于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英文缩写neovascular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黄斑新生血管形成这个临床现象,并且明确了这种新生血管形成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RPE下面,因此被叫做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subretinalneovascularmembrane,SRNVM)。这在OCT没有问世之前,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之所以后来SRNVM被当下流行的CNV取代,是为了强调新生血管来自于脉络膜(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当然,RAP是一种例外。
至少在年以前,全世界都在使用一个统一的CNV分型标准,这个分型方法来自年美国黄斑光凝研究组(macularphotocoagulationstudy,MPS),根据FFA分成的典型和隐匿型(其中隐匿型又分为2型)。
现在普遍使用的CNV分型,是在OCT技术出现后,根据OCT影像表现分为了3型:Type1neovascularization、Type2neovascularization和Type3neovascularization。
1型CNV在RPE下的影像表达
1型CNV虽然起源于脉络膜,但位于RPE下,并且与RPE脱离尤其是双层征常常相伴随。在en-face影像上,当扫描设定在RPE下时(sub-RPE),会发现清楚的新生血管网,如图所示,在中心凹的鼻上方,清晰显示了RPE下的新生血管网。由于它起源于脉络膜,当扫描层次定位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或脉络膜层时,往往也会发现新生血管网的存在。这个新生血管网,可以被量化标记,比如它的最大直径或面积,这可以作为以后复查时的基线指标。尤其是在抗VEGF治疗后,由于目前有多种抗VEGF药物在临床使用,这一量化指标能够很直观的反映CNV对不同抗VEGF药物的治疗效果应答。
关于新生血管网的形状,大多来自于国外的描述,这些描述很富有想象力。但是,有些形态描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理解的,比如medusa和seafan,这需要有海边生活经历,或者能经常出入海味酒店或海洋馆。还有的描述为umbrella或rake,这种形状的描述就很下里巴人了,很容易理解,但临床上确实是可以看到不同的新生血管形态。
1型CNV和RPE下间隙多层样结构
在1型CNV的B扫描时,双层征是经常会看到的,它表现为RPE与Bruchs膜之间的不规则浅分离。接受多次抗VEGF的病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间隙(sub-RPEspace)会出现一种排列有序的多层现象(multilayeredPED),表现为RPE与Bruchs膜之间出现规则的层状强反射光带,这些层状物质含有富含弹性的纤维细胞。多层状PED,常常与慢性纤维血管性PED有关,大多数情况下,预后相对稳定,RPE撕裂的几率也较低。
在1型CNV的识别中,新生血管是否突破RPE进入视网膜下间隙(subretinalspace),是分型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我们知道,视网膜下间隙与RPE下间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解剖部位,所谓的视网膜下间隙,指的是外界膜到RPE之间的间隙,假如一旦突破进入这个间隙,内层视网膜的受累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评价这一变化时,外界膜是否完整很重要,外界膜很薄,假如在B-scanOCT上能清楚地辨识出外界膜,那么,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新生血管并没有进入2型CNV阶段。
上海普瑞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