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概述
男,55岁主诉:左眼视物模糊1个月,右眼视物模糊2天既往史:无特殊专科检查
01眼前节检查矫正视力:OD0.2OS光感(+),眼压OD18.5mmHg,OS12.8mmHg右眼结膜充血,KP(+),房闪(+),细胞(+),晶状体轻度混浊
左眼结膜充血,大量尘状KP(+),房闪(++),细胞(++),瞳孔不规则后粘连,晶状体混浊,晶状体前囊膜色素沉着。
02广角眼底彩照右眼后极部可见一盘状类圆形灰白色病灶,范围超过血管弓,边界尚清。左眼玻璃体混浊,眼底窥不清。0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右眼FFA显示视网膜外层染色和色素上皮特别是鳞状病变边缘处色素上皮的染色,边界清,边缘整齐。左眼底窥不入。
04SS—OCT右眼黄斑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模糊肿胀,余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消失,RPE粗糙,层裂(+),可见RPE上散在点状高反射信号,呈“结节”样。
左眼因屈光间质混浊遮挡,视网膜具体细节窥不清,但隐约可窥见黄斑区神经上皮上边界(白色箭头),神经上皮明显增厚。
05实验室检查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阳性1:32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阳性1:80
临床诊断双眼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视网膜脉络膜炎(AcuteSyphiliticPosteriorPlacoidChorioretinitis,ASPPC)
治疗经过诊断明确后,给予苄星青霉素万IU,肌肉注射,QW*3次,同时给予强的松30mg(6片)口服,辅以补钾补钙护胃等药物治疗,局部给予抗炎及扩瞳眼药水治疗。经治疗后,眼底病灶明显好转,视力有所提高。
右眼治疗后1月可见KP(-),房闪(-),细胞(-),眼底鳞状病灶逐渐好转,边界逐渐变模糊。
左眼治疗后1月可见KP(+),角膜透明,房闪-,浮游细胞-,玻璃体灰白色尘状混浊(+),玻璃体混浊减轻,隐约可窥眼底。
右眼随着治疗的进行可见椭圆体带逐渐清晰,RPE前点状“结节”样病灶减少。
右眼12*12mmEnFaceSS-OCT视网膜外层可清晰可见RPE前“结节”样病灶随治疗的进行明显减少。
左眼随着治疗的进行,视网膜结构清晰可见,椭圆体带逐渐变清晰,RPE前点状高反射信号减少。
鉴别诊断结核性葡萄膜炎,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急性后极部鳞样多灶性色素上皮病变、匐行性脉络膜炎、多灶性脉络膜炎。
病例小结广角眼底彩照显示了ASPPC特征性的后极部鳞状病灶,边界清晰,随治疗的进行,病灶边界逐渐模糊。扫频源OCT穿透性强,在屈光间质混浊的情况下仍可窥见视网膜的结构,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信息;B-scanOCT能更清晰的显示视网膜外层结构的改变,EnFaceOCT有利于观察RPE“结节”样病灶的恢复情况。FFA可清晰显示色素上皮病变的严重程度及病变的范围。总之,多模式眼底影像检查相互补充,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及认识。
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视网膜脉络膜炎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视网膜脉络膜炎(ASPPC)是梅毒性眼底病变的特征性表现,主要表现为后极部累及外层RPE的视网膜黄灰色或黄白色鳞状病灶,是宿主对梅毒免疫应答修饰的结果。
本病的临床特征:
眼底彩照可见病变累及黄斑或近黄斑区,位于视网膜下黄白色、类圆形边界清晰的鳞状病变,直径4~8DD,其内密度不均匀;
未见视网膜表面出血灶、神经上皮脱离、视网膜表面血管扩张;
FFA表现急性期病灶以渗漏为主,吸收期则主要表现为病灶内荧光着染;
ASPPC对于光感受器、RPE层的损伤直接导致视力严重下降,而无明显的眼底损害,导致患者具有视力损害重而眼底病变轻的特点。
主要治疗方式:
青霉素是治疗梅毒及梅毒性葡萄膜炎的主要药物,用药宜早,剂量宜足。
OCT典型表现:
急性期黄斑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模糊肿胀,RPE上散在点状高反射信号,呈“结节”样;
恢复期椭圆体带逐渐清晰,RPE“结节”样高反射信号明显减少。
郭晓红硕士医院
医学硕士,毕业于中山眼科中心;现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委会黄斑病学组青年委员;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视神经疾病等眼底疾病的多模式影像的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