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十点科学作者:陆修远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能以多种方式影响大脑。对它的理解,将直接决定后续治疗和药物研发的方向。
作者
陆修远[日]大阪大学前沿免疫研究所
新冠疫情还在迅速蔓延,截至年8月17日,已经在全球造成累计超2亿人感染、多万人死亡,目前确诊人数两千四百多万。容易看出,其中康复人数也接近2亿。
康复者的反应各不相同,基于如此庞大的患者规模,他们在次生症状上的多样性,也被放大到了令人无法忽视的程度。
最近多个国家的科研工作者,通过对新冠患者和康复者的研究,初步阐释了新冠病毒对神经系统影响的可能路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即便新冠病毒已经从体内完全清除,其造成的影响依然可能潜藏在大脑深处,并且方式不止一种。
新冠病毒影响神经,造成多样症状
之前的研究显示,除了经典的呼吸系统症状,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状和后遗症还有:倦怠、肌肉疲劳、嗅觉障碍、脱发、心悸以及关节痛等。这些症状相对外显,患者也很容易分辨自己的身体状况在生病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然而,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反映,他们在病程中乃至康复后,出现了注意力减退、记忆力下降,以及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的相关症状。这些现象相对不外显,很多时候患者也很难说清症状是否真实存在。来自旁人的不解更是叫人心力交瘁:是不是心理作用?看把你娇气的。是不是装病不想好好学习啊?一些神经系统症状被以为是心理作用。
图虫创意
根据世界各国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统计结论,有大约20%的康复患者自诉,存在各种形式的神经系统功能减弱。其中大部分人的相关症状会在几个月内逐渐消失,但也有的人康复初期情况良好,中途忽然发作,部分康复者甚至半年后仍未彻底摆脱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困扰。此类症状在医学和保健学上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叫做“脑雾”,来自于英文说法brainfog,它形象地描述了“大脑似乎被蒙上一层薄雾,变得朦胧不清”的状态。虽然现阶段没有明确的生理学指标,来判定脑雾的有无,或者界定脑雾的程度,但脑雾这一概念已经被医学界广泛接受。除了新冠,很多其他疾病也会造成脑雾,例如,癌症化疗患者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出现脑雾。受到脑雾困扰的新冠肺炎患者数量很多,好莱坞女星艾莉莎·米兰诺就是其中之一。她于去年罹患新冠,虽然最终康复,但脑雾症状却在很长时间内影响着她的生活。在去年10月的一次访谈中,她向公众介绍了自己从患病到康复的详细经过。艾丽莎·米兰诺网络图片“出院之后我最初经历的后遗症是胃痛,那种痛感非常诡异,我从未有过类似经历。接下来大概有三天时间,我好像从来没那么累过,精疲力竭。后来我开始严重脱发,这对于一名演员来说尤其痛苦。直到现在,我已经出院五个月时间了,但身体好像还是没有完全康复。除了上面的症状,最让我感到痛苦不堪的是脑雾。我到现在都很难集中注意力,常常失眠,偶尔还会忘记自己本来要做的事情。”与之类似的,脑雾带给新冠康复者长期影响的报道还有很多。比如,一些患病之前成绩优异的青少年,发现病愈后的一段时间内,自己的认知机能明显下降。这给他们在学校的表现造成了重创。一位15岁的少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不知道自己的成绩还能否回到优等生的水平。“如果成绩没法尽快提高,我想想都觉得十分害怕,我死也不愿意再经历一次这样的痛苦。”脑雾影响人的认知功能。
图虫创意大脑不容易入侵,但偶尔也会犯浑理论上,几乎所有的传染性疾病都可能侵袭大脑。病原体随着血液循环流遍全身,一旦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就很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症状。然而作为身体最贵重的器官,大脑绝不会坐以待毙。千万年的生物演化,已经为我们的大脑设计了一套精妙的防御机制。那就是“血脑屏障”。它就像一件金钟罩,担任着大脑守门人的角色。血脑屏障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网络。毛细血管在我们的身体里,一般充当着物质运输终端的作用,一方面把养分运送到身体各处,另一方面,将细胞代谢的废物回收到血液循环系统中。它们就像街上的快递站,既可以投递货物又可以揽收。但它们对货物的检查标准并不高,有时候一些“违禁品”也浑水摸鱼。绝大多数病原体乃至癌细胞等,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侵染健康组织。而大脑中的血脑屏障,是由一种内皮细胞排列更紧密的毛细血管和外围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它允许氧气、水分、葡萄糖等大脑必须的养分自由通过(酒精等水溶性的分子也能钻到空子),但会阻止细菌和大部分有毒物质入侵大脑。它就像一个更专业的快递站,不光会对准许递送的包裹做出明确规定,还会严格检查,坚决阻止违禁品向大脑的流通。
血脑屏障,会为大脑提供特别的保护,阻止各种大分子出入。
xvi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