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群众对眼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眼病防治工作依然任务艰巨。今天,我们有医院眼科主任陈有信教授,为我们细数眼科慢病管理所面临的挑战,解读如何利用先进的眼科检查技术如超广角眼底成像优化诊疗流程,分享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眼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新研究进展。
我国眼健康现状:挑战与机遇并行
陈有信教授谈到,我国现在已经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眼健康作为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大力推进防盲治盲工作,如针对白内障设置了“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的眼健康规划,显著提高了我国白内障手术的覆盖率和质量,改善国民健康生活质量。
然而,眼底疾病的管理仍然面临着眼底病灶难发现、视力障碍被掩盖、眼底损伤不可逆、公众知晓度低等挑战。
陈教授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是关口前移,提高疾病筛查力度;
其次是将眼科疾病纳入慢病管理体系,防治致盲性眼病;
此外,加强“三级防治网络”的建立,特别是加强基层眼科和眼科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充分运用先进眼底检查设备和通信网络技术,将诊疗服务下沉到基层,解决我们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超广角技术优化就诊流程
陈有医院眼科为例,分享了三级医疗中心应如何利用先进的眼底检查技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传统眼底病就诊过程中,通常需要散瞳检查眼底以及相关检查,医生半天只能看十几个病人,诊治效率低,甚至有可能因为经验不足而造成遗漏;而且需要手工绘制完成眼底记录,客观性和持久性差。现在有了超广角眼底照相,可以免散瞳下获得一览无遗的眼底图像,4个象限引导拍摄之后基本可以“无死角“的检查整个眼底。
图注:视网膜周边部变性,超广角彩照(全景拼图)
医院,以欧堡Daytona作为眼底病变的基础检查,能快速发现眼底病变,不仅提高了检查的准确性,而且提高了临床诊治效率,优化就诊流程;电子化存档既方便了随诊对比,又让患者直接看到自己的眼底情况,便于病情讲解和沟通。而具备超广角造影功能的欧堡California,能精准全面地计算无灌注区面积、缺血指数分区,更深入的满足临床需求,为临床和科研项目带来新的方向和专业性的指导价值。
眼科发展新趋势:大有所为
陈教授指出,超广角眼底成像这样先进的眼底检查技术会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所拥有,这是一种必然趋势;特别是欧堡在国外推出的Silverstone,可以在超广角眼底像上任意一处做OCT扫描,这也是眼科医生的理想技术。
图注:视网膜周边部劈裂(超广角彩照及周边部OCT扫描)
作为共同作者之一,陈教授在ProgressInRetinalandEyeDiseas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现代通信技术在各个国家对眼科诊疗的影响及现状,通讯技术与眼科的有机结合解决了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作为一个成功的可行性的证明,采访当天陈教授及其团队借助5G网络对远在南疆小城的患者完成了远程视网膜激光光凝术。陈教授指出,远程会诊过程中,对治疗技术要求非常高,高速发展的5G通讯基本解决了图像传输延迟的难题,让眼科专家的眼光看得更远,足不出户也帮更多患者留住光明。
此外,运用人工智能进行眼病筛查也得到广泛应用,将眼科疾病管理从过去的以治为主转变成以防为主。陈教授团队在GraefesArchiveforClinicalandExperimentalOphthalm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了基于超广角眼底影像(Optos)的深度学习模型,以同时识别豹纹状眼底中格子样变性,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三种视网膜病变,得到了很好的研究结果,准确性很高。
图注:格子样变性、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的联合识别。该超广角图像中三种目标病变分别在热图b(格子样变性),c(视网膜裂孔)和d(视网膜脱离)中突出显示。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MD的筛查和管理方面,陈教授团队也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运用人工智能阅片筛查,初步判断是否需要转诊、远程会诊,进行分级诊治,极大减轻了医疗负担和临床医生工作强度。经过多方努力和尝试,实践证明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和会诊,远程激光治疗在眼科是非常可行的。
小结最后,陈教授指出,超广角是眼底影像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眼科诊疗流程的优化、眼科疾病筛查、眼科质量控制、眼健康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眼科医生要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拥抱这些技术,最大的目的是更好的为广大的病患提供更优质的、均等的服务。相信眼科的未来之路虽任重而道远,但前景是光明的、美好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