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琥珀提供了更完整的关于古生物形态学、多样性和行为的记录。
10月12日,中、英、澳、加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发现了世界上首例保存了触角等软组织的白垩纪蜗牛琥珀,该研究成果在专业学术刊物《白垩纪研究》在线发表。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安德鲁罗斯教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杰弗里·史迪威教授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等学者共同研究。
“在琥珀中看到蜗牛的眼睛是很奇妙的事情”
世界各地的琥珀都以特异保存各种软组织而著名,比如羽毛的羽小枝、小鸟的外耳孔、眼睑等细节;还可以保存昆虫的眼睛以及生殖器,甚至立体的蠕虫和真菌,这些信息通常是古生物学家无法从其他化石记录中获知的重要信息。因此,琥珀提供了更完整的关于古生物形态学、多样性和行为的记录。
此次新发现的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据矿区的火山灰测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约一亿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
年一个偶然机会,邢立达团队在琥珀收藏家刘岩先生的收藏中发现了一枚很特别的蜗牛琥珀,其中包裹着两个蜗牛,令人称奇的是其中一个蜗牛头部保存有成对的触角,触角底部的小黑点则是残留的眼睛,其足部也得以保存,足部有一个奇特的盘状特征很可能是被树脂和一些组织覆盖的厣(壳盖)。
“在琥珀中看到蜗牛的眼睛是很奇妙的事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说,“蜗牛的眼睛位于身体前端的头部──触角基部与触角上。通常,一对触角的蜗牛,如山蜗牛等,眼睛位于触角基部;而两对触角的蜗牛,如非洲大蜗牛等,眼睛则位于大触角上。我们在这次发现的琥珀标本上观察到一对触角,触角基部的小黑点是它的眼睛,这是我们首次在琥珀中发现有如此丰富软组织的蜗牛化石。”
据介绍,蜗牛的眼睛与人类相似,也是由角膜、晶体、视网膜与神经所组成,但构造却十分简单,所以只能感觉光和影的变动,并不能真正看见物体的样子。
这些不幸的动物被树脂快速包裹起来
知名琥珀专家、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安德鲁罗斯教授说:“在我们此次描述之前,中生代琥珀从未记录过如此详尽的蜗牛软组织。一些新生代的琥珀,如始新世波罗的海琥珀中的蜗牛有触角,中新世多米尼加琥珀中前鳃类虫昌蜗牛科也有一些软组织,但都不如这次发现的完好。”
据介绍,蜗牛的触角是其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环境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并为自身运动探测路线。触角在感知到危险、触碰到东西、或空气湿度发生变化时会收缩,而在感知不到危险的情况下才会伸展出来。
那么,这只蜗牛是如何被树脂包裹并形成琥珀的呢?这首先要从树脂说起,树脂通常聚集在树内外的空隙或创口处,从树枝上滴下来,或者沿着树皮外流。这些溢出树外的树脂简直就是小型无脊椎动物的诱捕器,而且这个过程非常迅速。目前学者在琥珀中发现了节肢动物交配、产卵、孵化、进食以及各种共生关系,这表明了这些不幸的动物是被树脂快速包裹起来。
“我们可以复原此次发表的蜗牛琥珀的形成过程。”邢立达副教授解释道:“蜗牛伸出触角正在爬行,溢出的树脂首先包裹住蜗牛的壳体,防止了蜗牛的柔软部分缩回,蜗牛试图从树脂中挣脱出来,开始伸展足部,但是它的足部和触角随后被继续溢出的树脂吞噬,蜗牛体内的气体和液体随后挤出到树脂里,形成了泡泡,部分挡住了它的头部和足部。再经过沧海桑田,这块树脂最终变成了琥珀。”
栏目主编:黄海华文字编辑:黄海华题图来源:邢立达摄图片编辑:雍凯题图说明:缅甸琥珀中带触角等软组织的蜗牛
最近更新